鮀城百年集邮史掠影 最新 图1张
    汕头集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集邮者以洋行、银行职员、工商业者等为主体。1949年11月2日启用的“庆祝汕头解放纪念”邮戳为解放后汕头首枚纪念邮戳。1984年6月1日,汕头市集邮协会成立,出版会刊《汕头集邮》
    民国时期,集邮局限于极少数人
    中国近代邮政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866年清政府在海关总税务司下设邮务办事处,1878年扩大办理邮务,并在同年的7月发行了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集邮几乎是随着邮票的出现就产生了,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的《花图新报》上发表了短文《各国信馆之印图》,介绍了集邮对儿童启蒙的意义。而在沿海地区,人们较早接触到外国商人、传教士,受洋人的影响,集邮率先在教会、学校兴起。
    汕头集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集邮者以洋行、银行职员、工商业者等为主体,他们的收集方式多为向国外或国内邮商函购邮票,偶有少数邮人互相鉴赏和交流。一位邮友曾向我聊起他祖父集邮的经历:祖父姓罗,民国初年从广州来汕头一家洋行任职,可以说是汕头第一代集邮人。涉足集邮,缘于一次应邀到一位英国同事家做客,同事拿出一本插满邮票的册子让他欣赏,他一下子被那些花花绿绿的邮票所吸引。临别时,同事见其喜欢邮票,就送上一袋信销票。回家后,他便“依样画葫芦”买来邮册整理起来。后来得知上海有邮商出售各国邮票,便委托上海的朋友帮助代购,没几年时间,就将清代、民国初期发行的邮票及封片戳等基本集全。邮品增多了,就用心去研究,为此常写邮文向上海邮刊投稿。后经上海邮商推荐,成为新光邮票研究会会员。
    新光邮票研究会是我国早期著名的三大邮会之一,1925年冬在杭州成立,是我国上世纪20至40年代历史最长,会员最多的集邮团体。1935年曾在汕头设立分会,可见汕头人集邮之踊跃。
    上世纪30年代,汕头老城区已出现邮社、邮商。1937年,时年16岁的洪川扬在外马路64号开设一间“洪川记邮票社”,专营各国邮票及邮品。开设在至平路76号三楼的万国邮票公司,则专营英属南洋群岛、香港、暹罗、中国邮票。当时,在市区较出名的邮社、邮商还有广州街的集邮美邮票社,玲珑邮票社等,在国内比较知名的汕头邮商有大窖村的李运杰、盐埕街的杨靖华、黄迥澜等。1956年,我国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禁止私人经营邮票,汕头几家邮社关闭,但少数人还进行流动性经营,“文革”开始后便销声匿迹了。
    解放后,集邮以松散型为主
    解放后,随着群众生活和文化程度的提高,集邮群体逐渐扩大。在这个集邮群体中,工薪阶层人数最多,在校学生为数也不少。1955年1月《集邮》杂志创刊及中国集邮总公司开业,汕头邮人争相到邮局订购杂志,在收获邮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向北京中国集邮总公司购买邮品。那时中国与苏联关系好,因此很多邮人喜欢收集苏联邮票,还有东欧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的邮票。新中国的邮票不断增加品种和花色,设计水平和印刷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个期间发行了不少好邮票,如“梅兰芳”、“黄山”、“蝴蝶”、“金鱼”、“菊花”和“牡丹”,深受集邮者的青睐。当时,计划经济下的邮票发行渠道非常有限。随着需求的扩大,在外马路22号(今25号)邮政总局门外,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固定邮票交换场地。后来交换场地变换在外马路80号自动电话所门前,交换邮票的时间一般都在下午进行。而夜间交换场地,则在永平路与升平路转弯角一间照相店旁边,人们借着照相店的灯光进行交换。
    集邮要发展,离不开邮政部门的积极配合。1957年底,汕头市邮电局在外马路邮政总局楼下开设集邮专柜,出售新中国发行的新票、盖销票,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新发行的邮票、集邮书、集邮册等。1962年初,集邮专柜改名为集邮台,移至外马路80号自动电话局内。除此之外,市区内还有多家邮局经办的书报摊也兼售外国成套信销票等。
    从1949年至1959年这十年间,汕头邮电局配合国内外大事、地方大事和邮票发行,先后刻制了多款纪念邮戳供集邮者加盖,如1949年11月2日,启用“庆祝汕头解放纪念”邮戳,为解放后汕头首枚纪念邮戳。随后每年都有配合新邮发行的纪念戳出现,地方题材纪念戳则有1951年的“汕头专区物资交流大会”、1959年的“纪念汕头解放十周年”、“汕头专区工交基建群英大会”等。
    1958年,汕头市邮电局在小公园邮局二楼举办技术革新展览会,同时展出了本市集邮者提供的20多框中外邮票,邮局本身则展出解放后中国普通邮票系列大全套。此次邮展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看,可算得上是汕头首次邮展了。
    1966年“文革”初期,集邮被当作“封、资、修”批判,邮票成了“资本主义的毒草”,邮局集邮台停业,不少集邮者害怕受牵连,忍痛把多年辛苦收集的邮票付之一炬,汕头的集邮也和其它地区一样终止一切活动。
    上世纪80年代,集邮活动恢复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1978年6月,邮电部发出《关于恢复国内集邮业务问题的通知》。1982年12月1日,汕头市邮电局恢复集邮门市,为集邮者提供各种集邮品,但品种的单一,数量的限制远远满足不了集邮者的需求。而此时,自发形成的“马路邮市”却十分红火,先后出现在安平邮局旁、外马路自动电话局门口、二中巷内、老图书馆内、群艺馆内等,1988年底还迁入工人文化宫内,冠名为“集邮角”。邮商为集邮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集藏空间,也使邮人有了交换邮票的地方。
    1984年6月1日,汕头市集邮协会成立,出版会刊《汕头集邮》。同年12月16日,市集邮协会在工人文化宫举办汕头首届集邮展览。在此之前的5月1日,汕头市无线电一厂职工业余集邮小组也在工人文化宫举办该厂首次邮展,共展出53个邮票贴片近500枚邮票。汕头集邮活动由此走上正轨,先后有几百部邮集参加省、市、全国及世界、国际邮展,提高了汕头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最近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侨批档案”,起源于早年潮籍侨胞先辈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谋求生存,冒险前往东南亚及其它国家。他们刻苦耐劳、克勤克俭,将来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力尽赡养父母妻儿的义务。由于在潮籍侨胞集中的东南亚各国,当时金融邮政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水客”和海内外的侨批馆递送。这种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就称为“侨批”。由于“侨批”与“邮”有一些沾亲带故,所以在恢复集邮活动之后,汕头就已有数位邮人系统进行收集和研究,并且都有所收获。从1989年省邮展开始,已有侨批邮集参展获得佳绩。此后,侨批邮集也因此被列入“邮政历史类”之中,登上了国际邮展之展台。
    此外,汕头景物先后出现在“国家名片”上,也为汕头集邮人增添了新的集邮题材。在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邮资票中,汕头景物先后出现在YP8《广东风光》明信片(汕头大学)、PP48《北回归线标志塔》普资片、PF145《汕头风光》普资封、JP35《全国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会》纪念邮资片(有“汕头”字样)以及纪念邮票《经济特区》(汕头)等,至于由此派生出来的集邮品就不计其数了。

你是本文的第53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3、12、30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