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风俗百图》 最新 图1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珍藏版/(清)佚名绘;王克友,王宏印,许海燕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
    ISBN 7-5013-2086-1
    Ⅰ.北…Ⅱ.①佚…②王…③王…④许…Ⅲ.中国画:风俗画-作品集-中国-清代Ⅳ.J222.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06075号
  

    风俗画的制作,来源很古。四川成都发现东汉的画像砖中,有渔猎、收获、盐井、百戏之图;一九七三年,嘉峪关出土的三国时代的画像砖,有屯垦,牛耕、农桑之景。景物逼真,人物生动,成为学者研究“民俗学”之珍贵资料。
    洎乎宋代,风俗画之制作蔚然成风,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不仅把宋代风俗人情、衣冠服制流传于现代,而绘画作者亦皆艺坛名家。盖人民热爱自己的生活,为记录自己的生活,进而为艺术上之创造,用以传之后人,以志不忘。此艺术发展之由来也。
    这本《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反映了清代末季同治、光绪间之世象。自十三世纪六十年代元大都时起,北京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各地人民来此谋生,或以工商为业,或以卖艺为生.来者愈多,文化生活愈加多样,形成了争奇斗胜的“风俗画”。这里印行的北京风俗画,从其技法观之,乃出自民间艺人之笔。描写工致,刻画逼真,忠实地反映了晚清时代北京民俗生活的现实,不仅具有历史的价值,抑且具有艺术的价值。画中表现的事物,今或传(如中医诊脉.高跷、耍飞叉者);或不传(如背包送报人、做蜡烛者、道士化缘者)。笔者于二十年代初来北京时,这些景物,均曾亲见之。今则时过境迁.其中,部分已不可得见,只能于图中窥之。例如宋代人之峨冠广袖,今人见之,颇觉新鲜;而今之高跟鞋、中山服,数百年后,观者亦觉新鲜。今之观昔,犹后世之视今。倘无图画之记录,文化遗痕,均无由得见矣。艺术之功能,比之一部“电影片”,世事进化的生产、劳动、文化、艺术发展之痕迹,咸由胶片以记录之。由此,后世子孙,乃可得见先人生产、劳动,创造文化艺术之过程。不仅得见历史进化之真实缩影,亦为教育子孙生动的教材。此书印行之意义.即在于此。

你是本文的第1143位读者
来 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