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子戏来源于元曲,元人杂剧把剧本的一个段落称“折”,相当于明清传奇的“出”和后代的场,可单独上演的一折戏后来便称为“折子戏”。潮剧的折子戏也称“锦出戏”,每场如演四个折子戏便称“四出连”。
   折子戏是一个大戏的精华部分,或以做出色,或以唱见长,或唱做并茂,历演不衰,以至其“全连”的戏几被遗亡,往往只流传下其中一些折子,如《珍珠记》后人只见到《王金真上路》和《扫窗会》二折。《雌雄剑》只传下《拒父离婚》、《官亭别》、《李德武平番》三折,《金殿配》只传下《闹开封》一折。几个传统名剧未经发掘整理时,《荔镜记》只流传《大难陈三》、《陈三磨镜》二折,《苏大娘》和《金花女》分别只见到《桃花过渡》和《金花牧羊》(南山会)折子。
   折子戏在潮剧舞台有着长久的生命力,是建国后潮剧改革的重要成果。1952年初,在改戏中废除了祸害潮剧10多年的长连戏,出现了许多单集的新剧目,同时推出了一批传统折子戏。是年9月,潮剧组队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一出《大难陈三》在大会打响,荣获优秀节目奖。事后,潮剧界致力于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并于1953年3月15日至20日,在潮州市举行有潮汕6个剧团参加的《旧剧目观摩演出》,演出了《扫窗会》、《拒父离婚》、《辩十本》、《收浪子尸》、《战徐州》、《幸福山》、《玉花瓶》、《楼台会》、《牛郎织女》、《搜楼》、《三气周瑜》等11个剧目,大展折子戏风彩,成为潮剧改革的里程碑。是年12月,潮剧又组团参加有粤、潮、琼等剧种参加的广东戏曲改革工作汇报演出,《扫窗会》、《辩十本》、《搜楼》、《失印》4个折子戏在穗亮相。演出得到中山大学教授王起、董每戡、詹安泰的高度评价,也使广州观众认识潮剧。1954年11月,潮剧艺人又组队参加《广东省1954年度戏曲汇报演出》,带去了《海上渔歌》、《妇女代表》、《打花鼓》、《桃花过渡》4个折子戏和1个大戏《李唔直》。这次上演剧目不同的是:《海上渔歌》和《妇女代表》是现代剧,两剧受到大会的重视和好评。
   潮剧的一次震撼演出是1957年4月参加“广东潮、琼、汉赴京汇报演出团”,在京的48场演出中潮剧占27场。带去的剧目除了大戏《苏六娘》和《陈三五娘》外,又是《扫窗会》、《杨令婆辩本》、《闹钗》、《搜楼》、《槐荫别》、《铁弓缘》6个折子戏在首都珠烂星辉。
   自此,折子戏更加为潮剧界所重,纷纷组织发掘传统剧目,在剧本的整理、作曲和表演上大下功夫,精益求精,涌现了《刺梁冀》、《柴房会》、《闹开封》、《井边会》、《梅亭雪》、《活捉孙富》等脍炙人口的剧目,一些移植的优秀剧目如《挡马》、《三岔口》也上了舞台。1961年1962年,潮剧院相继组织了丑戏会演、旦戏会演,把潮剧的家底大翻一通,由是,折子戏佳构如林,琳琅满目,成为潮剧发展的一个盛期,成为衡量一个剧团艺术实力的标志。汕头戏曲学校也选择优秀折子戏为教材,并由学员演出。1960年前后,广东潮剧院和青年剧团的出演,往往安排了“四出连”,成为折子戏专场,让名角一展才艺。
   “文革”焚琴煮鹤,古装戏被作为封资修斩尽杀绝,折子戏自然也无容身之地。打倒“四人帮”后恢复传统剧,折子戏理该也回到舞台,可惜剧团很快又在新潮文艺的冲击下退入农村,演起适应民俗活动的两集连台戏。起初偶也加一出折子戏,但纯属凑演出时间,艺术意识淡然,后来几乎绝迹了。倒是一些业余演出队伍把一些折子戏搬出来自娱自乐,保存点香火。
   如今我们提出潮剧的发展和改革,我想必须先抖一抖家底,掸一掸尘封,把珠光宝气的优秀折子戏托出,让它重放光彩,让“四出连”重返舞台。
  

你是本文的第1594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05-23
作 者: 杨启献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