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色种、一枝春”,这是记忆中的乌龙茶一串茶名。潮汕茶客均钟情乌龙茶,尤其是福建武夷岩茶、闽南溪茶最受青睐。

    茶客都知道,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只限于乌龙茶。乌龙茶发源于福建武夷山,“武夷茶……采后,以竹筐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这是明代中叶1717年王草堂《茶说》中对半发酵乌龙茶制法的最早记载,它与今日武夷茶的采制工艺几乎一致无二。

    乌龙茶制作工艺还影响并创新了一种品饮艺术,也即是工夫茶艺的出现。袁枚1786年游武夷山受当地僧道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这就是工夫茶,到了潮汕地区已经演绎成一套自成系统的优雅程式了。于是,潮汕人品茗,讲究工夫冲泡,茶叶必是武夷岩茶、闽南溪茶。

    日子过得快,茶客聚会总喜欢慨叹那过往的光阴。曾几何时,“乌龙色种一枝春”,很像一句歌词流行着,它却是我儿时的一个抹不去的记忆。祖父嗜茶,自打我能记事便觉得他的茶炉每天从早到晚都是通红的。茶叶除由我的父亲提供,另一个主要渠道就是在福建诏安工作的大姑丈,他带来的是大包小包品种繁多的福建茶。我当时自然叫不出什么名,但从祖父的神情里似乎可以读到那该是不错的东西。祖父会赶忙换上新茶,随之三杯琥珀色的茶品溢出香气飘满了屋,便听到他赞叹:“啊,回甘足,有喉韵,好乌龙!”祖父说的回甘和喉韵是乌龙茶的灵魂。后来,祖父教我认茶叶,我知道了乌龙茶,“乌龙、色种、一枝春”在当年是福建茶叶的三大类茶。

    当年我很喜欢那不十分讲究,却又一丝不苟,内层粉红纸,外层白纸印上双色商标字样,极为简易的包装装潢,有一两装的,有半斤装的,也有一斤装的,大家俗称它“枕头包”,不少老茶客对这样的包装装潢依然情有独钟呢。包装上用红印泥印上“武夷水仙”、“安溪色种”、“敦煌一枝春”等等,还有商标如“海堤牌”,可见茶叶一直是福建商贸活动中的大宗商品之一。

    这些年在汕头埠又见“海堤茶叶”,我又想起这歌词般好听的一串茶名——“乌龙色种一枝春”,不觉喜上心头,倍感亲切。有好茶喝,对于茶客来说何只是清福呵?!    

你是本文的第77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11-11-29
作 者: 茶水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