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中山路南段末侧,有一条很长小巷,地名牌上写着“介公宫巷”。为什么呢?原来巷院有一小庙,名叫“介公宫”,巷则以宫而得名。
  介公宫,庙不大,十多平方米而已。以前,宫是坐东朝西,门偏对着这条巷,后来复建,地址东移,庙也改为朝南向了。宫不大,香火也不旺。何时建,为何建庙,无以查明。至于“介公”,则为一位古代忠义之士。
  介公,名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出身贵族,在晋献公时任一小官,献公死后,晋国诸公子因争夺继承侯位而大乱起来。当是有条件继位的二个公子,都因自己实力不足而出奔外国,过流亡生活,希望有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出兵帮助他夺位。这二位公子中有一名叫重耳(就是后来称霸诸侯的晋文公)有贤名,平时得到臣民的拥护,在他不得已出奔时,有不少晋臣、贤士跟着他,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流亡的生活实在艰苦、危险,有些诸侯国虽然同情他,但无能力支持他复国;有些国家看不起他,不欢迎他入境;有些国家敌视他,要抓他去献给晋国。流离颠沛,风霜雨露,有时断了粮食,众人只好挖野菜吃。一天,公子重耳忽然得了病,在半昏迷中叫着要吃肉,在那种情况下,哪里有肉吃?随行众人都感无办法。介子推默默无言,躲向一旁,不一会,便捧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重耳吃后,果然病好了,追问肉从何来,介子推只是含糊以对。往后在赶路中,众人觉得介子推经常落后,走路也不正常,常离开人群,独自做着什么。后来发现,介子推腿上有块大伤口,正在路边用青草敷贴,那时既无发生战争,又未遇凶猛野兽,哪来的伤口?一问才知是昔时割股肉给公子重耳吃。众人无不感动,重耳更是信誓旦旦,表示复国后自当重报。几年后,重耳等流亡到秦国,得秦穆公相助,复国为君,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复国后,论功行赏,随行人员夸功不休,朝堂上吵吵嚷嚷,各表自己功劳,争取得到重赏。介子推眼见当年随行之人,原来都是为了争名夺利,便耻与为伍。回家告诉老母,两人同上绵山隐居。
  晋文公行赏群臣后,经人提醒,才记起介子推割股之功恩,便召见他,谁知介子推已离去多时了。文公派人打听,得知他在绵山隐居,便亲自来请他下山受封,谁知山深林密,找不到他,于是命人四处找寻,仍无踪迹。有人说,介子推是个孝子,要是放火烧山,他定然会背着母亲出来。晋文公觉得有理,便下令放火烧山,一连几天。只见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只是不见介子推下山。大火熄后,上山查看。只见介子推母子,同抱在一棵大树上,宁愿被火烧死,也不愿出来受封。文公又悔又痛,令人把大树砍下,制成介子推的木像,在山上建个庙宇,把木像供在庙里纪念他。并把介子推烧死那天,定为“寒食节”,全国不准生火。又把介子推抱的大树砍下一截,制成木屐,称为“足下”,时刻穿着,以表示不忘记他。
  由于介子推志向清高,因此在其它各地也建庙奉祀他,尊他为神。揭阳历来最尊崇节孝等品德高尚的人,所以也为介子推立庙纪念,以为后人典范。庙称“介公宫”,故庙前长巷便称“介公宫巷”,居住在庙东的李姓一族,也被称为“介公宫李”了。

你是本文的第727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0-12-19
作 者: 林道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