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的广济桥别名湘桥,或称湘子桥,它位于潮州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全长517米。1958年以前,它是一座集拱桥、梁桥、浮桥于一身的启闭式石桥,与赵州桥、洛阳桥和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民谣云:“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钅生牛一只溜。”

    广济桥最初叫康济桥,是一座由江心单个石墩和两侧共86艘木船组成的浮桥。浮桥从南宋乾道七年(1171)7月11日动工至10月9日落成,仅用了90天。此后57年间,经过十任州官和广大民众的不懈努力续建,桥墩增至21个,以巨木和巨石架于其上,东侧名济川桥,西侧名丁公桥,中间以浮桥相连接。明宣德十年(1435),大桥经过全面大修,石墩增至23个,统称广济桥。原丁公桥和济川桥的亭台楼阁,经过改建、增建,成为廿四楼台。正德八年(1513),广济东桥增建了1座桥墩,至此才有“十八梭船廿四洲”。明代李龄《广济桥赋》对“廿四楼台”的华丽这样描述:“五丈一楼,十丈一阁;雕榜金桷,曲栏斜槛;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当时,每座楼台都有一个高雅动听的名字,刻在匾额上,如:南洲奇观、凌宵楼、凤麟洲、挹翠宫、仰韩台等。对联有:“茶有滋味原无味;亭不画梅却有梅”、“愿人常做好事;愿天常生好人”等等。楼台中,供奉着宁波神、十八罗汉、韩湘子、鲁班等的塑像,临水处立有“洪水到此”的石碑。一座交通要津,竞成了美仑美奂的文化长廊、赏心悦目的登览胜地。杨万里《登南洲奇观》诗赞叹道:“看着南洲奇观了,人间山水不须看!”可惜这些美景早已不复存在。西桥那只孤独的铁牛,1939年春天,被日冠炸断一只角,幸存的身躯在文革动乱期间又被当作“四旧”毁灭了。目前安置在桥面的铁牛,一看便知不是原物。

    湘桥曾经是一条十分繁荣的商业街,有过“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美誉。清同治七年(1868),英人约翰·汤姆森为广济桥拍摄了一张全景照片,录下了“一个桥洲一画亭”的美景,并在说明中指出:“潮州韩江桥(广济桥—引者注)也许是中国一座最值得一提的桥梁。它和伦敦老桥一样,它们都为城市提供了一个可供居民做生意的地方。”清末民初,桥市仍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金武祥在《粟香二笔》中说:“广东俗语云:‘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湘子桥在东门外,桥宽而长,两旁店铺比栉。”丘逢甲《广济桥》诗中有句:“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蓬。”五州指潮州、嘉应州;福建的汀州;江西的赣州、宁州。可见明清以来,广济桥已是“五州”商品的集散地。笔者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潮州金山中学求学时,课余常与同学到江边或桥上散步。那时广济桥上两旁商户密集,东桥主要是果蔬杂粮的交易场所,西桥则摆卖着潮州传统的名特优小食,以及种类繁多的手工业产品,行人摩肩接踵,拥挤与喧闹比城内的商业街有过而无不及。那时经常有慕名前来游览湘桥的外地人,出了东门走了一阵子仍见不到大桥,只得驻步问路。而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湘桥就在你脚下。”这就是“脚踏湘桥问湘桥”的由来。

    

    

你是本文的第101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作 者: 张维坚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