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潮汕地区的木雕表现题材丰富多彩,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花鸟虫鱼,应有尽有,其中人物题材占的比例很大,但现代题材的却很少,尤其取材于本地的更为罕见。2015年底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广州陈家祠)举办的“万紫千红——潮汕平原工艺精品大观”展览开幕之前,我荣幸的零距离欣赏了金漆木雕圆型挂屏《渔业丰收》作品,这是已故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著名潮州木雕艺术家陈舜羌(1918—1987)创作的,于1965年入藏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眼前展现的画面令人陶醉,让人心动,瞧!海面上浪花荡漾,远航捕渔的船只归来了。渔港岸边,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卸鱼货的,搬运的人头攒动,欢声笑语。汽车的喇叭声,渔民的呼喊,搬运人的吆喝,交织成一片,还似乎能闻到渔港特有的那种扑鼻的鱼腥味,洋溢着喜获丰收的气氛,构成了一幅绝妙的渔港风情画。潮汕地区濒临南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优良港湾,海产十分丰富,这也成为剪纸、木雕、石雕、嵌瓷、刺绣、贝雕、灰塑等不少艺术取之不尽的题材,具有浓厚的地方传统特色。此件《渔业丰收》作品不是刻划海产品,而是表现现代渔港码头繁忙的景象,以其丰富的层次,生动的形象,让人读出更多的妙趣,格外赏心悦目。作品直径56厘米、厚6厘米,以樟木为原料,雕刻后髹漆贴金,外配黑漆木框。在这圆型有限的面积之内,表现从渔船卸鱼货,到汽车运载的全过程,如同连环画一般,需要在构图布局及雕刻技艺上花费心血,以艺术表现手法进行高度概括,集中表现36个男女人物形象和情节,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大师根据传统的“S”字形径路来安排人物及船、汽车等位置,巧妙利用石头、树木等将表现的情节隔开,不受透视的约束和真实的限制,使画面更引人入胜。技法上运用潮州木雕独有的镂通雕,通过三个层次使画面显现不同的空间,有高有低,薄中见厚,既扩大画面的容量,又富有纵深和节奏感。但见画面下方“径路”的第一层浪花飞溅,一艘大渔船停泊在海面上,船尾藏于一张通透的大渔网后面,桅杆耸立,风帆放下,船上的渔民或手抱大鱼,或在船头放下缆绳,或将一筐筐的海鲜搬下船;在大船前侧下停着一艘小木船,一人摇橹,一人用双手接着装鱼的筐;右侧男女渔工摇着装满鱼货的小木船停在上岸的跳板旁,跳板上人有的从小船上接着筐子,前头有的用肩扛,有的用手抬,兴高采烈地走向岸上。“径路”的第二层自右向左延伸,岸上树木茂盛,高音喇叭似乎就在播放歌曲,右侧的渔工将装满鱼的筐子搬上小推车,前面的人分别推着两辆载满货小车,迈开大步向前;一渔民高兴的拿起一条大鱼在炫耀,前面的老渔民手作喇叭状在喊着“加油”;左侧挺拔椰树下的两个女渔工一前一后抬着筐子,踏着台阶向公路上走。“径路”的第三层自左向右,公路上停着一辆汽车,司机打开车门似乎与助手说话,手拿工具的助手蹲在车轮旁在检修;后面的渔工们车上与车下互动,手抬肩扛,将一筐筐鱼货搬到车厢上。三组人物中25个赤着双脚、挽起裤管和衣袖的男渔工,11个剪短发、留辫子的女渔工形象刻划十分细腻,形神兼备,互为呼应,无一雷同,呼之欲出。如此生动的情节,加上海浪、大小渔船、渔网、船桅、小推车、汽车、树木、石头等配衬,或直、或横、或弯,或斜的变化,拉开空间和丰富层次,层层叠叠,穿插交错,疏密相间,构成了一幅精致细腻、情趣盎然的画图,可谓融绘画与雕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说起制作技艺的运用,也就是揉合了圆雕、浮雕、沉雕、镂空雕等多种传统技艺,尤其注重人物形象的面部、衣纹皱褶及景物的细部刻划,因为从人物形象到船、车等都是以写实手法来表现,它与古代题材的战将借助袍甲加以掩饰,且大多是夸张的戏剧动作完全不同。所以必须认真严谨,一刀一凿都不可马虎,可见其艺术造诣之深厚。陈舜羌,出生于潮安县意溪镇莲上村(今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13岁时因家境清贫,先后拜木雕名师陈春炎和张鉴轩为师,至27岁已能独立创作和主持小工程。上世纪50至60年代,陈舜羌与师傅张鉴轩应聘到广州市人民美术社从事木雕专业创作。他与其他木雕艺术家先后创作出近百件作品,为国家提供50多件展品。他同张鉴轩合作的“蟹篓”,1957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展览会上获铜质奖章。1961年,陈舜羌和张鉴轩、张镇洲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装饰工程的创作。1980年,年过花甲的陈舜羌退休回家乡,1982—1983年,他应聘参加开元寺和韩文公祠的修复工程,1986年,陈舜羌在潮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任顾问,同年,他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
你是本文的第42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7、31 作 者: 曾广锡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