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汕樟”,有两种含意:一是地处老市区的汕樟路开筑已有百年之历史,二是汕樟轻便铁路动工建设也已整整百年了。今日旧事重谈,权作对老汕头历史的一种追忆吧。 据《汕头市地名志》称,“汕樟路,南起外马路东端,北至下埔桥,与中山路、华坞路、金砂路、金湖路、金韩路等相交。全长8400米,1915年铺筑,为轻便车铁路。1932年改为公路营运。因连接汕头市区和澄海县樟林,故名。”当年,汕樟路的铺筑,其实是与同期动工的轻便车铁路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没有杨俊如投资建设轻便车铁路,也就没有今日“汕樟路”之路名。如今,路名“汕樟路”已成为汕头商贸繁华的代名词,而因设站而得名的“轻便车头”旧地名还依然留存在老一辈原住民的记忆之中。 杨俊如其人其事 百年“汕樟”,缘于一人,他就是旅居上海的客家人杨俊如。 杨俊如,又名汤贤,字国藩,1879年生于潮州府大埔县百堠乡百子墟(民国时期改为“百侯”)。杨俊如的青年时代正是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步步把中国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年代。目睹社会变幻的杨俊如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赴上海从事商业活动。数十年后,已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此时,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积极兴办实业。杨俊如决意返回潮汕寻求发展,为地方办些实事。因为在这个时期,“省尾国角”的潮汕有很多大型基础建设,都有客家人参与的身影,有样可学。 民国初年,汕头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无疑给汕头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杨俊如来到汕头寻找商机,看到潮州连接汕头的潮汕铁路正在建设之中(1916年建成通车),而汕头连接澄海之间却仍是一条乡间村道,沿途还有新津河、外砂河、莲阳河和东里河4条韩江支流阻隔,人们出行交通十分不便。而此时地处澄海、饶平交界点的樟林港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己成为潮汕地区早期移民出国、对外拓展的重要口岸,有“通洋总汇”之称。杨俊如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在汕头与樟林之间修一条交通线,使国外回来的华侨及沿途人民有较方便的客货运输,还有利潮汕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必将会有较大的获利。经过一番考察后,决意投资交通建设。 于是,杨俊如积极联络同乡人萧亦秋(信栋)等海内外亲友,以股份形式,共募集到资本22.5万元(光洋)。1915年,“汕樟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汕头成立,杨俊如任总经理。在潮汕缺乏能源,客源量也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修建这种小铁路,既占地较少,成本又低。铁轨铺到哪里即可通车到那里。采用人力推动,速度虽较慢,但维修、管理方便,客货也比较安全。至于何以取名“汕樟轻便铁路”?杨俊如、萧亦秋等股东原商定这条铁路以汕头为起点,到澄海樟林为终点,然后再图发展,争取延伸到饶平黄冈,故取“汕(头)樟(林)”两字。1916年,轻便铁路破土动工。1918年,轻便铁路汕头至下埔段通车,1919年11月延筑至外砂渡口。1920年12月延长至外砂桥站。1922年“八二风灾”正面袭击潮汕,祸及潮阳、饶平、南澳、汕头,而澄海受灾最为严重,轻便铁路已建好的桥梁和路基被冲毁,为修复通车,轻便车公司除了支付额外的资金,还投资建造两条长达200多米的韩江支流新津河及外砂河木桥。几经波折,1923年1月,铁路终于铺入澄城。全线共长16公里,沿路遇河设站,到站搭渡,共8站,即盐埕头、金砂、东墩、浮陇、鸥汀、下埔、外砂、澄城。 汕樟轻便铁路是民国时期潮汕地区三大铁路之一,《潮州志·交通志》称:“……至是年秋,乃有潮汕铁路之兴筑。入民国后,汕樟轻便铁路、汕潮电车铁路相继举办,颇极一时之盛。”杨俊如此时信心百倍,1924年秋亲赴香港订购车厢、铁轨,试图改良技术,将铁路延至樟林。然而仅仅延长了3.5公里至澄海城北莲阳河边的埔尾新乡,新设车站莲河站,又因资金不足而停工。 “屋漏偏逢连夜雨”,灾祸兵燹接踵而来。经历了两次东征陈炯明的战争,潮汕一带一直处于战乱动荡之中,各派势力占领汕头后,皆要求轻便铁路公司缴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各派势力要求铁路公司“协同”运兵,士兵们也经常坐“霸王车”,收入锐减。而沿途各地方势力也想从公司经营中分一杯羹,稍不遂意即令乡民撬铁轨偷枕木,干扰铁路运行,养护成本日益增加。全线通车后仅仅经营了二年,公司已是负债累累。面对内外交困,重病缠身的杨俊如走投无路,于1925年自杀身亡,享年46岁。其后半生的命运,可谓是和这条铁路兴衰与共。 汕樟轻便铁路建成营运 回过头来,再说汕樟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杨俊如便着手兴筑铁路,购置设备。査阅当时出版的《岭东概况》,其中《汕樟轻便铁路一览》一文介绍,路基铺复线小铁轨,轻便车没有车厢,其乘客坐座用藤竹等造成,形若肩舆,置于台车之上。底下装着4个小铁轮,后有两根斜木棍,上面钉着一条横木,由两个车夫手按横木,人力推动车走。车分特别、普通两种,特别车左右各坐2人,普通车前后坐4人。开动时,后面的两个车夫推着车跑,当车走得快时,车夫便利用车的惯性,站上车板的后边片刻,车走较慢时,车夫又下车来推动。这种车不论是运载货物还是乘坐均比走路方便,价钱也不贵,特别车坐2人,每里收费3角,普通车坐4人,每里收1角5分,所以沿途乘客甚多。轻便铁路汕头起点站就设在盐埕头(昔有“轻便车头”之称,即今中山路同益市场北侧一带),此处原为坟埠,随着市政建设的扩展,逐渐成为繁荣之区。而乘坐轻便车,也成为当时市民时尚的标志。 通车初时,有特别和普通车箱共200架,推车工人约180名,运载旅客和货物,生意兴隆。公司推车工人采用分利制,如每日每辆收入车资1元,工人得3角,公司得7角。公司每月收入国币7000元。除付推车工人的工资和其他费用外,公司得纯利约国币2000元。1922年后由于路政工人罢工,工人要求收入增至三成半,公司方作出让步,工人的工金由3角增至3角半。随之以后,时局变化,军事骚动,士兵乘车常不给钱,各种苛捐杂税及内部人事纠纷,结果公司常常入不敷出。1929年,遂将铁路抵押给日本人开办的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押款为国币10万元,无奈地受外国金融的控制与盘剥。 随着汕头发展繁荣,澄海到汕头经商者日益增多,轻便铁路已不足以应对客流,1928年,旅泰华侨高学修和高氏第四代传人高伯昂联合澄海人陈少文、蔡时帆等人合资铺筑汕樟公路,并于1932年10月建成。汕樟公路通车,无疑是对轻便铁路的最致命打击。客源已基本断绝,只能从事一些货运,惨淡经营。 1933年8月,汕头市政府以“市区内不宜设立车站”为由,着令将车站迁至郊外,又因车轨横越中山公园前,阻碍交通,被限令拆除。据老一辈的原住民回忆,轻便铁路停运后,失去管理,枕木铁轨自然朽烂。直至1938年日军入侵华南,潮汕沦陷前夕,为阻碍日军推进,南京政府下令将潮汕铁路与汕樟轻便铁路全线拆毁。“汕樟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宣告结束。 汕樟轻便铁路的兴衰,反映了贫弱的中国想发展民族交通工业是何等艰辛。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受其双重压迫和束缚。但无论如何,轻便铁路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出现,给潮汕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