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姓起源有四支

    廖姓之源古老多支。(1)源自董姓。《辞源》载:“古有廖叔安,左传,盖其后也。”颛顼帝玄孙陆终,陆终次子惠连,亦名参胡,董姓。惠连之子叔安,封于,在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为夏商候国,西周初被周吞并。古代、蓼、廖通用,叔安也称廖叔安,其后以国为氏。(2)出自偃姓。陶为尧舜时刑官,偃姓,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西周初其后裔被封于蓼,在今河南固始蓼城冈,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亡国后的子孙以国为氏,称廖氏。(3)源出姬姓。《辞海》载:“周文王子伯廖之后。”武王灭商后封伯廖于古国之地,在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史称伯廖为廖伯安。春秋时被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4)来自外族改姓。战国后期,四川巴夷族中已有廖姓;当今少数民族也常用廖姓,瑶、水、苗、回、壮、毛难、仫佬、蒙古、布依等民族都有廖姓。廖姓郡望汝南、巨鹿、武威郡。在宋代列为第73位大姓,人口近20万;当今列为全国第66位大姓,占总人口0.34%,约440万人。

    先秦时期,廖姓主要在豫川,秦汉时播翼鄂,两晋南北朝迁入湘粤苏浙赣闽。唐初随陈元光、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成为福建大族。

    廖广业元代入潮

    据《客家姓氏渊源》载,廖实藩生于后唐庄宗三年(925),先祖由南京迁居江西,其高祖又迁福建石壁,至廖实藩再迁上杭。实藩的裔孙廖广业,于元代(1271-1368)由福建永安县溪南里迁徙入潮,定居潮阳新兴乡港头寨水门仔廖厝巷。广业有三子:长子光真分创司马浦上寨;次子光大分创上家沟口寨;三子光明迁创丰欢乡仙家(今惠来县)。光明也有三子:长子南德分创兴仁乡横山半径(今普宁大坝镇);次子南庄留仙家守祧;三子分创潮阳司马浦下寨。明、清时期廖广业的裔孙再分别创今和平、海门、贵屿、司马浦圩等地。

    廖见泉于明代(1368-1644)由福建迁徙潮阳竹山都畚箕湾(今西胪镇兴平)开基创族,裔孙再分创店后、陂头、洋文等村。

    另据《饶平客家姓氏渊源》载,饶平廖氏,世居河南中部地区,唐末黄巢起义后,其先祖为避战乱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石壁村,后裔再次南迁龙岩永定县,其中有一支

    派于明洪武年间(1399-1402)由永定坎市迁移饶平新丰氵荣东里洋,在潮汕东部山区蕃衍创族。

    潮汕廖姓人口约11万人。其中金平、龙湖、濠江区约1万人;潮阳区约7000多人,聚居和平约3000人,分布西胪、贵屿、海门及棉城;潮南区约1.6万人,聚居司马浦1.4万多人,分布陈店、两英、红场等镇;澄海区约1000多人;南澳400多人;揭阳榕城区约3000人;揭东约6000多人,聚居新亭,分布曲溪、锡场、玉湖、白塔等镇;揭西5500多人,分布金和、河婆、棉湖、良田、五经富等镇;普宁约1.5万人,分布流沙、池尾、里湖、麒麟等镇;惠来约3000多人,分布惠城、周田等镇;潮州湘桥区约5000人;潮安约3万多人,分布文祠、金石、枫溪、铁铺、庵埠等镇;饶平约6000人,分布三饶、黄冈、新丰、钱东等镇。周边地区兴宁、大埔有廖姓聚居。

    文武英才启后人

    廖姓人物清朝有武举人廖飞扬、廖维扬,清末有诗人廖日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廖其清(1907-1926),大埔县(原属潮州府管辖)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带领,到汕头开展创建党、团地方组织的活动,成立第一个共青团汕头支部,历任团支部、特支、团地委书记,汕头国民外交后援会执委。其间发动汕头地区的工人、青年、文化运动,掀起革命高潮和发展党、团组织。1925年9月16日陈炯明余部重占汕头,他被殴打重伤,仍在汕头市区坚持斗争。此后他一直抱病坚持地下工作,直至1926年6月在汕头逝世。

    廖公圃(1892-1980),生于泰国,祖籍澄海上华镇横陇村。父廖葆珊获泰王封侯爵衔。兄弟在泰国创办多家工商金融企业。公圃在抗战时期任劝募公债暹罗(泰国)分会副会长。参加发起组织泰国潮州会馆,参加创办《中国日报》及《中原报》,宣传抗日。日军进入泰国时,拒绝与日军合作,被判无期徒刑。日本投降后获释。晚年热心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关心祖国建设,倾注全力发展中泰友好事业,我国领导人访泰时多次接见他。著有《狱中杂诗》6首,有爱国诗人之称。

    廖烈科(1931-1997),潮阳司马浦人。廖创兴银行创办人廖宝珊之次子,任廖创兴银行董事长。在社会公益、慈善福利、教育事业方面均有较大贡献和享有盛誉。1985年被中国国务院及新华社香港分社委任为香港事务顾问。1996年荣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1997年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廖逊我(1912-1970),大埔县(原属潮州府管辖),大麻新丰人。历任惠阳崇雅中学校长、汕头一中教务主任。抗战胜利后任海南昌汇县长,广州中南美专教授。他擅诗、书、画,号称“三绝”。在中山大学时曾师从当代岭南画派始祖高剑父之门下,融合中外画学之长,造诣颇深,先后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举办画展。

    

你是本文的第325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