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潮汕文化的一部分,潮汕童谣历史悠久,它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音韵,对古汉语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其反映的靠海吃海、出洋过番、敬神事鬼等充满海洋气息的民俗风情,彰显着潮汕独特的地域色彩,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
  童谣的历史极其悠久,《列子。仲尼》就有:“尧舜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毛传》在解释《诗经》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时说:“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可见,童谣,就是儿童间传唱的没有乐谱的歌谣,比较完整的概念是:童谣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无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
  由于时下工业化时代的大众传播,信息获取渠道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造成了童谣的边缘化,很多地方童谣多难逃被弱化的命运。但是,潮汕童谣却以其根植于民间厚土的生命活力,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呼唤着地方族群的记忆。搜索网络就会发现,很多潮人将记忆中儿时传唱的童谣放到博客、论坛上,这有利于潮汕童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因为作为潮汕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潮汕童谣以本土方言为载体,以口耳相传、代系相承为传播纽带,再现了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她也应该与潮菜、潮绣、陶瓷、功夫茶等一起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潮汕童谣我们发现,潮汕童谣除了具有口头性、民间性、歌谣性和儿童性等一般童谣的共同特征外,在词汇使用等方面还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保留较多的古音韵
  注重语言的音乐性,强调音韵节奏因素是童谣的一个显著特征,押韵是构成童谣音韵美的重要手段,它能使诗歌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从而收到特殊的听觉效果。潮汕童谣的押韵方式与其他童谣一样并非一成不变,有多种押韵方式,如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的,隔句押韵的,中途换韵的,等等。潮汕童谣用潮汕话念起来琅琅上口,押韵动听,极具音乐美,但是换用普通话念则非常拗口,其原因就是潮汕话保留了不少古韵,与现代普通话的发音不同。潮汕方言是全国七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它在语音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了很多古音韵,尤其是上古音韵,被视为是“古音研究的活化石式的宝贵资料”。如《凤鸣》:凤凰鸣,湖水清,潮州出公卿。凤凰鸣,东湖成,潮州大中兴。
  用普通话念这首童谣时发现“鸣”、“清”、“卿”、“兴”都是押

韵,“成”在这里就不押韵了。而在潮汕话中“鸣”、“清”、“卿”、“兴”、“成”的韵都是发

的,是句句押韵。又如潮汕人耳熟能详的摇篮曲《挨呀挨》:挨呀挨,挨米来饲鸡,饲鸡叫啯更,饲狗来吠夜;饲猪还人债,饲牛拖犁耙;饲阿弟落书斋,饲阿妹雇人骂。

  这首童谣末字的读音在普通话中分别是好几个韵,但它们在潮汕话中从“饲鸡叫啯更”句开始,句句末字都押同一个韵

.这些方言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普通话交际上的障碍,但是却体现了潮汕童谣用韵上独特的地域性特点。

  保存大量的古词古义

  潮汕方言中的许多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或者只在个别书面语中保留,但在潮汕方言中却仍然被大量使用着,来自民间的童谣自然也保留着这些古语词。

  在潮汕童谣中经常可以见到“雅”,如:

  雅姿娘,别人嬷,看酸目,想困肚,转去内,暗糜还着家己煮,                破衫还着家己补。(《雅姿娘》)

  这个“雅”字虽然普通话中也有,但和潮汕话的意思却相差很多。在潮汕话中 “雅”的意思是高尚的、美好的,它是古汉语意思的遗留,在古文中经常出现,如“张耳雅游”(《史记。张耳陈馀传》)、“都督阎公之雅望”( 王勃《滕王阁序》)。其他如“目汁”、“踢跎”、“东司”、“走”、“食”等古语词在普通话中已很难觅其踪迹,但在潮汕童谣中依然被频繁使用着,如: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转,勿忘父母共妻房。(《一溪目汁》)

  老鼠拖猫上竹竿,尼姑抱仔去踢跎,人口旦尼姑做有仔?尼姑听着无奈何。(《老鼠拖猫上竹竿》)

  “汁”,《说文》解为“液也。”“目汁”,眼睛流出的液体,指眼泪。 “踢跎”即游玩、“东司”即厕所、“行”即走、“食”即吃、“晏”即晚,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古汉语在潮汕方言中的遗留。保留很多古词古义是潮汕童谣语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潮汕方言所保留的古语词中,稳固性很强的亲属称谓词语大量地出现在童谣中。如:一丛松柏倒落坑,行孝新妇敬大家;提起银瓶温烧酒,提起银箸挟鱼生。一丛松柏倒落山,行孝新妇敬大官。提起银瓶温烧酒,提起牙箸挟猪肝。(《一丛松柏倒落坑》)

  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奴哭欲食油锥,油锥未曾熟,阿奴哭欲食猪肉,猪肉未曾割,阿奴哭欲食蕃葛,蕃葛未曾柳,阿奴哭欲食阿老爹两杯酒,酒未激,欲食粟,粟未挨,欲食鸡,鸡未台刂 ,欲食梨,梨未摘,阿奴哭了白白歇,白白歇。(《天顶一粒星》)

  姿娘姿娘囝,走去电毛想做雅,爱学番婆学唔成,变做猪头叠草饼。(《姿娘姿娘囝》)

  这几首童谣中出现的称谓词有“大家”(指丈夫的母亲)、“大官”(指丈夫的父亲)、“新妇”(媳妇)、“阿奴”(长辈对小孩的爱称)、“姿娘”(泛指女人),这些称谓多出于中古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的常用称谓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或者意思已经改变,但它们在潮汕方言中依然使用着,这对古汉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待续)

你是本文的第625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11-10-16
作 者: 黄春梅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