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岩观摩崖石刻 最新 图1张

     美丽的桑浦山是潮汕的第一名山,地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交汇处,是粤东地区“海滨邹鲁”的发祥地。在桑浦山的东南麓,有一处风景优美的名胜——龙泉岩风景区。山上巨石嶙峋,奇峰凸出,参差危耸。古刹林立,依岩藉洞。翁公书院,文昌祠、鹧鸪山、铸钱洞、七日红公园点缀其间。
    龙泉岩上有自宋元以来诸多摩崖刻石、佛造像,错落棋布,彼此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组不可分割的刻石群。这些由先贤文人、官宦品题的刻石,使这一座灵秀的名山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气质。
    由于潮汕地区气候潮湿等原因,大量的潮汕先贤的手迹大多已经湮灭无踪,于是,潮汕多地的摩崖石刻就显得弥足珍贵。这些珍贵的书迹虽然难以全面地了解先贤们的整体书法概貌,但也正是从这些遗留下来的刻石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书法概况和文人士大夫的旅迹行踪以及一些历史事件的记载。
    所谓摩崖刻石,是指在天然崖岩,岩洞上所刻的文字。中国的刻石文化,始于先秦而盛于两汉。特别是东汉时期由于统治者提倡名节孝道,崇扬儒学,私学授受经学兴盛,重丧厚葬蔚为风气,社会上树碑立传盛行,各种碑刻门类齐全,诸如碑碣、墓志、摩崖、石阙、画像石题字等多得难以估计。摩崖刻石的盛行,其目的不外乎“讬坚贞之石质,永垂昭于后世。”
    龙泉岩的摩崖刻石,有墓志铭、诗词、文、告、捐题、佛语、佛造像等等、书体有篆、隶、草、行、楷诸体。其刻石的潜在价值是多方面的。龙泉岩刻石作为潮汕刻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其审美价值,即书法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是一种地方人文的佐证和旅游的重要资源。
    古径多有石刻
    从龙泉山脚的下岩向上岩攀登,沿途古径多有石刻。至上岩佛寺,但见一巨石,石上刻《龙泉岩碑记》,字大小约一寸见方,记载明天顺九年,重修上岩佛寺信众捐题缘愿及所捐钱银数额,倡导发起者为驻军首领和寺庙住持,字迹清晰。龙泉山上,造像较为少见,然而在上岩佛寺洞壁,八卦石下,却有一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造像,像系浮雕,依壁而凿,栩栩如生。该佛像难能可贵,非近代所刻,系宋代之遗物。洞右壁刻有康熙年间曾任澄海县令王岱自书诗七律一首:“地势垂穷已海浮,尚横迭嶂截中流。悬岩忽辟奇峰腹,窄径斜穿乱石头。潮静兵艚犹设讯,烟清蜃气不生楼。何期作吏当迟暮,得展乾坤万里眸”。其字秀逸流美,富书卷气。(王岱乃湖南湘潭人,擅书画,有诗名)
    站在龙泉岩佛寺前,眺望龙泉主峰,但见峰顶之上,有一横躺长条巨石,当地人谓之“猪肝石”的东南面,上刻“龙泉岩胜境”五个楷体擘窠大字,乃出自当代学者楚图南之手,其字有浓郁颜体韵味,点画润厚,稳若泰山。楚图南系云南文山人,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 上海大学教授,中国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当代写颜体的大家。
    走出龙泉古寺,左侧斜石壁上刘海粟的“龙泉岩”三个苍劲大字,雄浑拙厚,绵里藏针,每字高三米左右,系刘海粟90岁访汕时所题。刘海粟是当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曾创办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任校长,历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协顾问等。
    在整个龙泉岩刻石群中,有二块刻有“翁公书院”内容的刻石,一为当代著名书家麦华三教授所书的楷书匾额,字体端庄秀逸;另一块则是最为奇异的碑刻,字体圆润盘带,据传是翁万达通过扶乩之手写出。光绪年间,由“慕道仙馆”道士海梅子、豁然子二乩童扶乩写成,“翁公书院,”四字盘绕厚重,笔画圆转。落款处署:“鸾书”。所谓扶乩,是中国道教的一种占卜方式,又称扶萁、扶鸾、挥鸾、降笔、请仙等等。由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这种人被鸾生或乩身,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想法和意思。“翁公书院”四字颇有诡异的色彩,不失为一处引人流连遐思的胜地。
    距“翁公书院”至“观音阁”之间,有悬崖峭壁,峭壁之上,刻有当代著名书家徐本一所书的“翁万达诗”。诗云:“天凿龙泉洞,峰涵碧海波。石梯斜跨斗,壁宇静盘萝。榻月空窥户,花莺可听歌。烟霞怀夙约,岁律愧蹉跎”。其书劲峭洒脱,有宋代笔意。至东侧,见一耸天“石笋”,高约十多米,上镌四个如椽大字:绍踪前轨。乃当代国学大师,吾潮之饶宗颐所题,其字高古苍劲,气势雄浑。与观音阁外壁、惠州人翁式濂书于民国九年的“名山胜迹”遥相呼应,各具风格。
    处龙泉山西南角的“蚁光炎纪念亭”,有一块独特的墓志铭,那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大家于右任为潮汕著名抗日侨领蚁光炎所书的“蚁公光炎先生之墓表”。说它独特,是因为其墓表书体并非传统的碑体或楷体,而是用草书书丹,这是极为罕见的。自秦汉乃至近现代的墓志铭中,用草书书丹几乎闻所未闻。于右任是近现代的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早年系同盟会会员,长年在国民政府中担任高官,于上世纪2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草书,并与1932年12月成立“标准草书社”任社长,其出版《标准草书凡例》对草书的创作和普及功不可没,在当时的书法界引起强烈反响。该碑有三块,原碑在西安碑林,两块仿碑一竖泰国,一竖龙泉岩“蚁光炎纪念亭”。与该墓表相邻的还有一块民国三十年六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敬撰的楷书体《蚁光炎墓志铭》。
    蓬洲城古韵悠
    凡山者离城辄远,然桑浦山却距城独近。山脚下一座建于明洪武二年的蓬洲所城,虽历经沧海桑田,依然古韵悠悠,风华依旧。
    据《澄海县志》载,当年翁万达赋闲回乡时,修筑鮀济河,河成,又筑鮀济河亭,一者以资纪念,二者以供路人避雨,歇息。据载,翁万达还为此亭撰写了亭记,并铭刻于碑上,但如今亭记已不复见了。翁万达书法字如其人,端庄厚重,刚劲雄强,当年所题“鮀济河”三字,曾断为三块,其中“河”字上世纪90年代初被汕头市博物馆收藏,另两块立于长庆庵壁上。至于乾隆年间城内的一处著名书斋——含晖精舍,更为鮀浦人所津津乐道,当年富甲一方的蓬州人庄兆万认番禺人庄有恭为义子。庄有恭博学多才,曾在鮀浦生活多年,辟私塾课徒及自修,后从蓬洲出发上京赴考并中了状元。“含晖精舍”四字便是庄有恭所题,字体平正稳重,是一种标准的馆阁体。庄有恭存世的书迹不多,这“含晖精舍”四字就显得尤为珍贵。
    行至北门大街,便见一高耸的双层牌坊,用花岗岩砌筑,正面阳刻楷书,上刻“天褒孝节”四字,匾额落款有雍正六年字样。二层为亭式坊,正面“圣旨”二字,背面刻“恩荣”二字。据说,清雍正年间,翁氏十二世处士翁依士在骑马迎亲时不慎跌落而死,其妻杨氏没有改嫁,一生守节,后来皇帝闻知下旨建造此牌坊,以褒扬杨氏美德。
    在城内有两大著名祠堂,颇有意思。一为处集市中心的“陈厝祠”,一为处贸易巷的“洪厝祠”,都是民国甲子年所建,同一设计师设计,雇同一批工人建设,其“厝碑记”为同一人所撰所书,系魏碑体,其字点画洒脱、豪迈,与大宅浑然一体,是民国时期鮀浦有代表性的一件刻石作品,其中陈厝祠的匾额 “颖川世家”系民国时期大书家唐驼所题,端庄遒劲。另有谢厝祠名匾,系出自南明宰相陈子壮之手笔。在陈厝祠的斜对面,还有一间书斋,名曰“三益斋”,何谓三益?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其主人是民国时期革命志士柯心尧,匾为欧体,无款。柯心尧早年追随彭湃积极投身农民运动,多次被国民党追捕,受尽种种酷刑和折磨,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他同时又是一位爱国诗人,著有《铁血情诗》、《落水烟缘》等诗集。
    刻石是历史遗存下来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是占据物理空间的以雕刻为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是综合了雕刻、书法、绘画、文学、历史人文,集实用性、观赏性与文献性于一体的艺术作品。此次所拓的摩崖刻石拓片,只是龙泉岩及所城刻石的一部分,那些刻于险绝,峻峭的摩崖刻石,因其拓的难度较大而未能收入。
    这次对石刻的普查和传拓的工程,意义非凡,这在潮汕的石刻群中,似乎还没有先例,不但唤起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更唤起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我想,这也许就是这次对龙泉石刻拓石的意义。

你是本文的第86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4、4、20
作 者: 谢佳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