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厅有清乾隆乙丑科进士袁谏为宗祠所撰书的楹联:“自浙迁潮,五骢八座,陶出文章负荷;因州名里,四女六牛,钟来礼乐箕裘。”此联对仗工整,平仄交替,极富韵味。
    “自浙迁潮”,“因州名里”讲的是袁氏家族的一段历史。袁琛,原籍浙江省衢州龙游县。宋仁宗庆历年间登进士弟,官至兵部尚书。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因党锢祸,被朝廷贬为潮州刺史。后王安石变法失败,朝廷废党碑,赦罪责,召袁琛回京复职,时年袁琛已66岁,自愿辞官退隐,终老潮州,居海阳县(今潮安县)云步乡。其子袁熙(宋元三年戊辰科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是揭阳县第一个进士),白海阳迁到今揭阳渔湖镇袁厝寨创村立籍。后袁琛的七世孙袁贤(元成宗大德四年举人)、袁敦(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进士)又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始迁至今长美村,创村时用潮州之“潮”命名“阳潮里”,俗称“潮尾(美)袁”。后来,村庄分为现在的长美、富远、福田、河上四个自然村,因为长美是祖祠所在之处,也称为潮尾袁寨内。
    “五骢八座”,五骢即五马,汉时太守乘坐的车用五马驾辕,后代作为太守的代称;汉唐时代,尚书令、仆射、五曹或六曹(部)尚书,皆有“八座”之称。据粗略统计,袁琛后代登进士第的有11人,举人23人,贡生15人,任太守或相当太守官职的自然不乏其人。“五骢八座”联用既是出于平仄的需要,也符合家族历史,实在是绝妙之作。
    “陶出文章负荷”,“陶出”作为“陶冶”解,袁氏一门,历来重视诗书礼仪,在家族浓郁的书香熏陶下,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四女六牛”,取女星、牛星而言,指女宿四星和牵牛星。对于联义,一说指长美村的方位,另一说指家庙建筑中的“分金”女四牛六。两说均指方向、方位。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兵部尚书兼两广总督蒋修铭为《袁氏族谱》撰序:“村居之胜,左宝塔,右仙桥,翠岫列屏,清江绕座,比闾一姓,烟火千家。”此文也有堪舆学成分。
    “钟来礼乐箕裘”,《礼记学记》云:“良洽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世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钟”与上联之“陶”对应,作动词,意为奏起庄重的礼乐歌颂祖先的德业。总的来说,上联意为“薪传”,下联意为“继承”。此联承载着长美深厚的人文历史,充满着古村无穷的魅力。
    袁氏家庙建于清康熙年间,它标志着潮汕建筑由明代嘉靖年间以来古朴典雅、恢弘大气的风格,开始走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风格。它呈平面布局,承接我国传统建筑讲究的中轴线,左右对称,不倚不偏,不曲不折,更不旁生枝节。布置厅堂时以纵向为主,将重心放在中轴线上。同时,将厅堂、庑廊、天井进行组合,通过庑廊的连接,外墙的围护,使整个家庙有非常合理的秩序性、逻辑性。此外,家庙四周用外墙封闭,内又开敞,即外封闭、内开敞,有内聚性、防御性、私密性。在结构上,前座九桁式,前后立花篮础檐柱;中座为十三桁式,明间四柱着地,立八棱花篮础檐柱和浮珠础圆棱金柱。中槽置“三械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坯”抬梁式梁架,梁架上置有斗拱。后座为十五桁式,明间六柱着地,设置基本同中座,另加两根副“点金柱”,梁架上置凤冠叠斗。家庙梁架上装饰有素木雕饰品,内容多为人物故事,采用通雕技法,造型生动。它已一洗宋、明以来简朴的风格,开始走向重雕琢、重堂皇的建筑风格。
    纵观家庙,不论从人文、地理、历史,还是从建筑结构上都为今天的我们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你是本文的第582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民居》
作 者: 蔡海松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