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清新真性情 疏秀苍劲自风范——市博物馆馆藏明末著名画家李流芳和蓝瑛的山水画 文化习俗 图1张

    汕头市博物馆四楼《粤东藏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展厅展出了自元代以来的诸多珍贵书画作品,作者都系书画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名家,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参观、欣赏。本文再介绍其中两幅明代的绘画,作者分别是明代著名画家李流芳和蓝瑛。
    李流芳《山水图轴》
    汕头市博物馆收藏的李流芳《山水图轴》,水墨泥金笺,纵约111厘米,横28余厘米。作品意境恬淡而高远,绘高山之间清泉飞溅,山下溪流缓缓,北岸树丛边茅屋一间,南岸树木数棵,幽人扁舟,山水寂寂。如此一幅看上去非常气定神闲的景象,竟是作者喝醉酒之后画的。画面左上角有落款“庚申(1620年)冬夜醉后作,李流芳”,另有作者钤印两枚:“李流芳印”、“长蘅”。
    据汕头市博物馆副馆长洪勇介绍,李流芳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也是明末清初“画中九友”之一(董其昌、杨文聪、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王时敏、王鉴)。李流芳擅画山水,学元代著名画家吴镇、黄公望等,峻爽流畅。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山水图轴》融合多位名家技法,题材构图是吴镇的渔夫图,树法受董其昌影响,用笔简练,气韵清爽。这幅珍贵的绘画作品是1998年香港张树人先生捐赠给汕头市博物馆收藏的。
    李流芳(1575-1629),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年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寓居嘉定(今属上海市)。青少年时一心读书,企求科举入仕,但不尽人意,直到32岁时才中举人,后来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结果都不及第。再加上当时朝廷为太监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他感到很气馁,遂回乡自建“檀园”,潜心诗文书画。李流芳的诗歌和小品皆闻名于世,风格平易自然、质朴清新,流露出真性情。著有《檀园集》,后被乾隆皇帝钦定收录至《四库全书》。
    李流芳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他的书法学苏轼,擅长行书和草书,风格浑厚而大气、自然而严谨。绘画方面,他主要师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云林,善山水、写意花卉。事实上他在传统学习上并非局限一两家,而是崇尚各家,同时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写生,于画中自创新意。三百年来风行海内外、堪称中国画教科书的《芥子园画谱》中的上水部分,据说就是以李流芳临仿古人各家风格的课徒画稿为蓝本整理而成。
    蓝瑛《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
    汕头市博物馆还收藏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蓝瑛晚年的绘画作品《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设色绢本,尺幅巨大,纵约174厘米,横近87厘米,风光无限,蔚为壮观。画面表现深秋的景象,山岚萧疏,间有泉水流出,山坡下高大树木有的已叶落无存,林间散落几间草屋,两位高士席地而坐,相对晤谈。落款为“仿黄鹤山樵之意于城曲茅堂,石头陀蓝瑛”,两枚钤印分别是“蓝瑛之印”、“田叔”。
    洪副馆长介绍说,蓝瑛的绘画在明末清初影响很大,被后人称为“武林派”,画史上称之为“后浙派”,但实际上他的画风与浙派绘画代表戴进等不同,不能完全附属于“浙派”之后。蓝瑛的作品常署“仿某家之作”,该馆所藏这件作品“仿黄鹤山樵之意”。“黄鹤山樵”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号,王蒙的山水画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他的作品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但这幅蓝瑛的《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只是略有王蒙画法遗意,主要还是受沈周的影响,树法是蓝瑛的自家面目。
    蓝瑛,字田叔,号蜨叟,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他擅长山水、花卉、兰石,绘画较明显的特点是用笔有顿挫,以疏秀苍劲取胜,善写秋景。蓝瑛师法宋元名家,融汇贯通,自成风范。早年主要得力于黄公望,作品清简秀润。中年自立门庭,上窥晋、唐、两宋,遍摹元代诸家笔法,集取优长。他对学习黄公望的画十分用心,也热心效仿当代前辈沈周的画,再加上游历大江南北,眼界开阔,所以落笔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晚年作品渐趋苍劲疏宕,画风又有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的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颇类沈周。

你是本文的第43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8、29
作 者: 张艳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