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时期潮剧《白兔记》来源于宋元南戏,是由三个折子戏组成的,具有独特艺术特色的传统剧目。笔者认为,由此可以看到,潮剧与宋元南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南戏流传到潮汕地区(包括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各国)之后,逐渐地方化了的南戏。
  从戏剧的情节可以看出,《白兔记》是从“元代四大传奇”之一的《刘知远白兔记》移植而来的。虽然其情节已作了较大的改动,但仍保留着南戏的基本情节,同样是写刘知远和他的妻子李三娘的悲欢离合故事。不同的是:南戏写李三娘的亲哥欺凌她,给她指出了四条路:上天、入地(均指死)、改嫁、为奴。但她既不悲观寻死,又不屈从邪恶势力,宁可选择为奴的道路;而潮剧则以“狠心哥嫂”(侧重于其嫂)迫她“改嫁别门墙”,她“秉坚贞不从命”,也只好是走上了为奴之路……尤其是在剧作中,有很多台词和唱段基本是相同或相似的。例如:南戏的“日间挑水三百担,夜来推磨到天明。”潮剧则为“日间汲水受尽苦,夜来挨磨受凄凉。”戏文中除了富有地方方言的语言色彩外,均可以看出是由南戏衍生而来的。故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有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
  从剧中的人物上看,其主要人物:刘知远、李三娘(即皇后李氏)、刘承祐(即咬脐)、岳秀英等,除了岳秀英未明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外,余者历史均有其人的记载。据黄萼辉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古代部分)》载:刘知远“原是后唐官史。后晋时,任河东节度使。契丹攻开封时,他据守山西,947年2月在太原称帝。契丹北还后,他进入开封,国号汉(即是五代的后汉)。刘知远死后,侄儿刘承祐继位……”又据《中国历代后妃大观》载:李三娘(李氏)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刘知远少时家贫,充军当马奴,在晋阳牧马,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知远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嫌刘家贫而拒绝。刘知远请了几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抢亲。930年生子刘承祐(后来的隐帝,属刘知远亲生儿子,而不是侄儿,但历史实有其人)。这与戏剧情节有所不同。戏剧主要是写刘知远贫苦无依,入赘沙陀村,配妻李三娘。婚后不久,刘才被迫往太原投军。《白兔记》写的虽与史实有些不相符,但与南戏“多写男女爱情故事”(《百科辞典。文学词典》)的特点是相符的。其实,《刘知远白兔记》主要是突出李三娘的形象,并以李三娘的形象,艺术概括古代妇女悲惨命运的。潮剧写的也与其相同,如出一辙。因此说,潮剧是源于南戏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潮剧的传统剧目中,《白兔记》是最为特殊的。它由《井边会》、《回书》、《磨房会》三个折子戏组成。虽然南戏的体制与北杂剧迥然有异,在结构上不采用大多数杂剧四折一契子,即按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成四个段落(四折)的结构形式,仅由角色的上下场来表示场景时空的变化,但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年,可到了元初却衰落了:“元后期,杂剧由盛入衰,南戏又发展活跃起来。”(《百科辞典。历史词典》)这样,由刘唐卿编于元代的《刘知远白兔记》南戏,也就难免要带有宋元杂剧四折结构形式的特色。该剧正好是由四个折子戏:《磨房产子》、《井台会》、《磨房会》、《红袍记》组成的。潮剧虽然只有三个折子戏,但按其戏剧冲突来分析,《井边会》即是四折中第一、二折的“开端”和“发展”,开端是用暗场表达而已,是由李三娘在井边与刘承祐相会时表述的:“幸喜不绝刘门后,磨房产下一婴儿。”“磨房产儿无人问,”“势迫无奈将口咬脐带,故因此把儿取名刘咬脐。”“世上凶恶莫如我哥嫂,把儿抛落鱼池内。”“幸遇邻右窦公到,池中救起小咬脐。为避豺狼再伤子,将婴儿付窦公太原去,千里寻父避过祸灾……”到李三娘与刘承祐相会时,“母子离别一十六载”,这是戏剧的“发展”。若没有此“发展”,也就没有相当于第三折——《回书》的戏剧“高潮”。因为讹传李三娘身亡,刘知远才娶了岳氏。但从回书中他得知李三娘尚活在人世。如何处理好元配夫人李三娘与再娶夫人岳秀英之间的关系,这是叫刘知远最为头痛的,幸好“岳小姐贤慧心良善”,才能有相当于第四折——《磨房会》的大团圆“结局”。因此说,《白兔记》也明显带有南戏受宋元杂剧的影响,有四折结构形式特征的痕迹。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由此,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潮剧与南戏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还可看到潮剧的发展史,即潮剧形成的年代,要比戏剧专家考证的“明中叶以前”的400多年和最近从出土文物考证的500多年还要早些。据此,笔者认为,潮剧最慢是形成于元末明初的,迄今应有6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在《白兔记》的戏文中,刘知远有这样的台词、唱段:“想当年,念马鸣王庙,(唱)身落栖,蒙恩公招我为婿,夫妻恩情重如山”(《回书》):“提起当年泪不干,马鸣王庙困倒英雄汉”(《磨房会》)。其中的“马鸣王”,即是“马明王”。作为潮汕人对于“马明王”是极为陌生的。但从《张协状元》第十六出中有对“怎比马明王”句的注释:“马明王——蚕神,即马头娘。”又据《七类修稿》卷十九载:“所谓马头娘者,本《荀子。蚕赋》‘身女而头马首者’一语附会。俗称马明王。”对于“马鸣王”,就可以理解了。我们还要看到,在潮汕地区百业中,均有其行业神,却偏偏没有蚕神,而南戏流行的浙江一带,则是家家养蚕,因此到处有蚕神庙(即马明王庙)。南戏用马明王来点染,也是顺理成章的。这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潮剧与南戏有着多么密切的渊源关系啊!

你是本文的第1276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01-18
作 者: 林树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