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兵攻占京都临安,陆秀夫、张世杰辅佐幼主宋帝昺南奔路过潮阳,留下了三则小传说。
    且说陆、张两臣挽扶少帝来到福建漳、泉一带,逃脱元兵的堵截围攻后,决定由“闽海入潮”。他俩弄得一艘半新半旧的渔船,换上新的篷盖,专供少帝乘坐,故名“帝舟”。从漳、泉至潮阳,本来航程不远,但由于不识水路,加上还要逃避元兵追击,故“龙旗风卷入鲸波”之后,只能任其飘泊,见“苍凉古岸渔人宅”时才靠岸住一住脚。他们顶恶风,战逆浪,绕过一个个险滩,闯过一座座暗礁,终于进入潮阳县境,停泊在达濠广澳海边。
    广澳古称南澳山,是闽海入潮必经之路。在“寂寞斜阳帝子舟”上,宋帝昺面对夕阳西下的海面,不时眨巴着那充满童稚好奇的眼睛。陆、张两臣见状,遂带少帝登上耸峙在海边的摩天巨石。陆、张各挽住少帝的一只手,让他站稳脚跟,抬头四望,凝神观赏夕阳坠海的景致。当夕阳完全沉入海底时,他们还不觉夜暮将降临。少帝只觉得挺立在石头上,就如镇坐在金銮宝座一样,他盼望着他的帝位能如磐石一样坚固。想着,想着,脚底的汗水竟把石头浸染出两个脚印来。后来,这脚印屡经历史风雨的冲刷,仍旧不退不衰,并且越来越深地凹下去,如同石匠凿出一般。后人称此石为“太子栖石”,把脚印称为“仙人脚印”。
    离开广澳后,他们一行又来到海门外的莲花峰下。莲花峰下的红沙堀,铺着顷顷黄沙。宋帝昺一踏上沙滩,仿如走入珍珠的世界,他顾不上脱下龙袍,一骨碌栽在沙滩上,随心所欲地玩起细沙来。他抔一撮在手心上,揣摩端详着,搓一搓,揉一揉,看了又看,拿起来又放下去,觉得其趣无穷,就抛向四面八方。撒向堤岸,堤岸加高三尺,撒向岩石,岩石矮缩三分,撒向树林,树林鼓掌欢唱,撒向浪花,浪花点头欢笑,撒向海面,海面竟浮上密密麻麻的一大片鱼群,水族们眼睁睁地张开着渴求的嘴巴,大把大把地争相扑食皇帝赏赐的礼物,小黄花鱼吃了黄沙细粒后,梗在食道上,吞不下吐不出,猛地俯冲入海底,由于用力过劲,一头撞在暗礁上,那颗黄沙便跳上头颅,成为水族里用头部防击敌人的强手。如今,黄花鱼头还藏有这颗沙粒,就是其先祖在这一机遇中获得并遗传给后代的。
    此后,少帝又驾移和平,到牡丹山上安营扎寨。牡丹山,又名宝空山,历来为潮阳交通要道。进得山来,耳际但闻泉鸣声声。少帝正苦于口渴难忍,循声走去,来到“龙泉堀”边,无奈水离地面九丈深,堀里没有石阶可下,周围也找不到汲水的工具。少帝无计可施,只好面对这泓山泉,轻轻闭上双眼,双手合十,默默祷告:“水神爷呀,请帮一点忙吧!”奇怪,皇帝圣君嘴,那泓山泉迅即漫溢上涨,有节奏地浮上地平面。少帝如三天没有喝了水的山猫一样,津津有味地灌满一肚子后,便见山泉慢慢地沉下去。正当众臣迷惑不解之时,附近寺僧觉察赶来,见此情景,细问缘由后就引他们一行来到宝空山寺。
    宝空山寺巳创建一百多年,寺僧寥寥无几。主持是宋大峰的第三代高徒。他带领众僧向少帝一行一一参拜后,便介绍了寺外的山川名胜。原来,少帝饮水之处,名叫“龙泉洞”。少帝听后说:“龙泉,多好听的名字呀。师父,贵寺何不改名为‘龙泉寺’?”众僧个个拍手叫好。寺主忙呼小和尚备文房四宝,央求皇帝赐封。年仅六龄的少帝还识不了六个汉字,只好由老臣陆秀夫先写了三个字样,然后少帝按照“龙泉寺”的笔划题写。从此,宝空山寺便改为“龙泉寺”。

你是本文的第1609位读者
来 源: 《潮阳民间故事》第二集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