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德记洋行浮沉录(三):石油贸易 盛极必衰 最新 图1张

    在同治六年(1867年)的英国兵船事件后,德记洋行由于背后英国的支持,在汕头盛极一时,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汕头商界巨人。然而,盛极必衰,德记洋行最终又是如何逐渐走向衰退,最后只留下一个“德记前”的地名?
    洋务公所与洋商特权:英国兵船事件后的影响
    惠潮嘉兵备道张铣经历了英国兵船逼近潮州府城的事件之后,加快了惠潮嘉兵备道台行署(即今汕头旧公园内街一带)的建设速度,道台行署衙门也在翌年(即同治七年,1688年)就建设完成;张铣考虑到汕头作为商埠,日后此类纠纷必然越来越多,而汕头可以作为潮州与外国领事、洋行的缓冲地带,同时需要设立一个洋务公所处理中外事务,因此道台行署中洋务公所也成为常设机构,周锡畴则因为英国兵船事件的出色表现,成为汕头道台行署洋务公所第一任洋务委员。“委员”在清代非常设职务,一般是因事而立,事结则撤,比如德记洋行潮州铺屋事件里的华廷杰便是两广总督的委员,专门处理德记洋行潮州铺屋毁坏案。但是汕头的洋务委员则变成一常设职务,这也是当时汕头华洋杂处问题的一项解决方案。
    当然,英商德记洋行依然是凭借着明面的最惠国待遇、暗地里的军事力量支持,享受着比汕头本地商行更大的优势。比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英国公使萨道义,就向两广总督岑春煊投诉了汕头报效局的问题。所谓的报效局,是一种非常设性机构,主要是向各地商户劝捐,然后劝捐所得部分交给省、部分由地方留用。岑春煊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两广总督,再次以省库需款的名义派员到广东各地劝捐,当时任潮州总兵的黄金福兼任汕头报效局委员,验契定额劝捐,对无契者则拆除其建筑物拍卖,连汕头本地绅商公局万年丰会馆都被迫拆去大量建筑物以抵高额捐费。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初二,英商德记洋行的伙计,从海关银号收回报单一份,走到汕头海关半路上,报效局的局丁拦截后,将报单全部抢走。当天晚上,汕头报效局委员黄金福把局丁抢来的报单还给德记洋行,表明只是局丁进行例行检查等。但德记洋行极为愤怒,德记洋行向两广总督衙门表示,总督衙门在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一日所发照会“征收此项报效,嗣后自可分晰办理”,汕头报效局的行为充分表明,广东报效费还没有定出管理章程。德记洋行认为,如果汕头报效局再出现拦截、抢夺洋行报单、汇票的事情,英商决定全部撤出汕头。岑春煊接报后,囿于德记洋行和英国的势力,命令汕头报效局“嗣后,只准稽查华商号收,不得查及洋商,以清界限”。由此可见,德记洋行在汕头享受着不同于华商的特殊待遇。
    汕头德记火油栈:汕头第一个石油供应商
    德记洋行在汕头除了发展航运业务、栈房租赁业务外,也看中了火油买卖也就是礐石油业务在汕头的发展前景,随着火轮船在汕头埠停靠逐渐增多,德记洋行考虑在汕头设立火油栈。光绪二十年(1894年),英商德记洋行通过英国领事、海关税务司等向惠潮嘉兵备道申请在汕头礐石设立铁屋油池,以此储存火油。惠潮嘉兵备道则向两广总督李瀚章报告,认为礐石虽然是一个荒僻的地方,但是未来礐石也可能民居稠密,火油毕竟是危险易燃,考虑请两广总督组织汕头德记洋行修建火油栈。
    而汕头德记洋行则通过海关税务司向两广总督提出保证,这份保证实际上也是汕头史上第一宗大额保险银单,保险单金额高达一万两白银,以此确保礐石火油栈一旦出事,即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进行赔付。两广总督李瀚章又与南洋大臣商议,考虑汕头德记洋行应该参照上海火油栈的章程,保障安全;同时让惠潮嘉兵备道与英国领事一起到礐石勘察德记火油栈选址,发现的确较为偏僻,四处也都是山石环绕,属于较为安全地带,因此最终同意德记洋行设立汕头历史上第一个火油栈,从此汕头便有了石油供应。
    德记洋行在礐石的火油栈限制在两个大型的铁屋范围内,不能增设,所有的石油运送到汕头都必须是成箱开卖,而且需要经过海关税务司的同意并且发给开仓准单,才能够在礐石德记火油栈进行开仓买卖,一旦违反这些规定,都需要受到中西方官员的处罚。而且德记在礐石的火油栈码头,需要德记洋行自行修建,属于德记洋行产业,如果在日后修路影响到码头或者火油栈,则参照汕头马路(即今外马路)修建的章程由洋行自行负责迁徙。德记洋行的一万两白银保险存单,是交给上海汇丰银行汕头分行管理,一旦出现意外事情,则由汇丰银行先行赔付。
    在德记火油栈的安全方面,德记洋行从外国运送来两架消防水龙头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在德记火油栈的前端,点燃夜灯提醒行人。德记洋行所有运油船要洗涤油舱,都需要将船舶开往妈屿口之外进行洗涤,以防止在内海洗涤时候油污会顺流污染潮州内河。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德记洋行在汕头设立火油栈,是在中西方商议、明确各项基本管理章程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看出德记洋行在汕头商业活动上都占据了先机,在经营、管理模式上都是晚清汕头洋行中极具典型意义的。
    盛极必衰:汕头埠的德记洋行商业精神依然鲜活
    汕头德记洋行在晚清时期的潮州地区乃至广东都是极有影响力的洋行,德记洋行通过与广孚洋行争夺汕头新市街口码头地产权、率先建立汕头礐石火油栈、快速拓展德安街与德兴市,建设新铺屋栈房等商业行为,很快在晚清时期的汕头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组织,在汕头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而德安街以西南的地方,因为当年德记洋行的大门朝向海边,也被汕头人称之为“德记前”,但因为原来德记栈房众多,需要很多苦力工人,因此在德庆后围等周边,也有大量的贫民篷寮屋,这些片区也就是狭义的“德记前”。但盛极一时的汕头德记洋行,为何在进入到民国时期就陡然衰落?实际也有许多原因。
    首先,老牌的英商怡和洋行、太古洋行在汕头快速发展,很快发展起属于怡和、太古的英资洋行的商业帝国。虽然德记洋行也在同治六年后属于英商洋行,但是毕竟是美国商人吧叻咧家族、荷兰商人联合英商所建立的洋行,相对于怡和洋行、太古洋行这类英商洋行得到的支持更少,在洋行竞争中自然逐渐被淘汰了。
    其次,英商怡和洋行在清代晚期,大量收购德记前原来老德记洋行的栈房,最后连德记洋行在德安街与万安街之间的德记码头也买下来,改为怡和码头,而万安街、棉安街等德记海坦地,则被怡和洋行买下改为怡和栈房,配合码头运输储存货物。
    再者,德记洋行在汕头礐石的火油栈业务逐渐萎缩,也因为英商亚细亚洋行、美商益生美孚洋行、三达洋行等进入汕头,并且在汕头崎碌地方修建更大储存量、更靠近汕头港口的火油码头,德记火油栈逐渐丧失竞争力,最后退出汕头的火油市场。
    虽然汕头德记洋行已经消失了超过一百年,但是作为见证汕头开埠的洋行,德记洋行为汕头老市区留下了老地名,而“德记前”这个汕头地名依然传承,在“德记前”三个字背后,德记洋行在汕头的商业精神依然鲜活,而老一代“德记前”人甘于吃苦、在码头上挥洒的汗水,最终造就了汕头百年商埠的精神,这也是汕头埠最具特色的精神与力量。

你是本文的第56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2、20
作 者: 许壁锋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