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宗合族 和生共处——追溯汕头徐氏合族祠谱重修往事,折射城市其时社会生活风貌 最新 图1张

  汕头市国平路“徐厝祠”,全称“徐氏汕头大宗祠一本堂”,是闽粤徐氏联宗合族祠,1916年重修落成。
  该祠旧址原为澄海县东墩徐氏“敦和公祠”。旧时,该处有“徐家祠巷”名,巷以祠得名。温丹铭称,徐氏敦和公祠建于汕头市之先。但具体年期已无史料可考。
  现在,徐厝祠所在的小公园一带也不见有“徐家祠巷”。由此可见,徐家祠巷是在汕头埠头形成前就已存在,小公园片区渐成规模后,徐家祠巷名也就湮灭了。1983年3月,汕头市地名普查办公室编撰印行的《汕头地名概况汇编》在“古地名和古建筑物”一项中对《老市》做如下介绍:
  汕头埠之前,在今升平路、民族路西一带,有店屋二百多间,是汕头最早的交易市场,俗称为“闹市”。汕头埠后,随着商业中心的转移,这一带被称为“老市”。以后又成为娼妓麋集之地。因此,后来人们提及“老市”这一地名,往往含有一种秽亵之意。
  据此推测,徐厝祠巷应产生于汕头开埠前的“老市”形成时期或之前。汕头较早的建筑漳潮会馆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会馆是相同祖籍移民同乡组织的活动场所,只有在“老市”形成之后,才有漳潮商人云集,并建设漳潮会馆。因此,徐氏敦和公祠应是早于漳潮会馆的汕头知名建筑。
  徐氏敦和公祠因“岁久失修,风雨飘摇,遂致栋折榱崩,垣颓瓦败,亦有年矣,邻右居人觊觎者众”。如何处理这座颓败的敦和公祠?有的主张“不如鬻之,得资助公”。但时任汕头商会会长的徐子青先生力排众议,“独持异议,愿化一乡之祠为阖族之祠,并捐金数百以为之倡。”徐子青“力肩其任,先筹巨款,不计偿否,于是众皆称善”,众议公推徐子青主持其事,徐平山,徐其明、徐照亭、徐长成、徐剑鸣副之。经徐氏族人踊跃认捐,筹得巨款,徐家祠在敦和公祠旧址重修工程遂告功成。1916年12月7日,“奉主进祠”。
  新落成的徐家祠附设东海学校于祠内。东海初级小学校办学经费由徐子青等捐助,吸收贫困徐氏子弟免费入学。徐子青是位开明士绅,他多次慷慨解囊,支持革命,并利用汕头徐氏公祠内的东海学校掩护中共党员革命骨干。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起义军经过长途跋涉,于9月24日进驻汕头市。南昌起义军中共前委书记周恩来早在两次东征入汕时就与徐子青相识,周恩来入汕后,戎装未卸,就亲自到徐家祠造访徐子青。徐子青时任汕头商会会长、汕头徐氏宗亲理事长、东海学校校长,得知南昌起义军急需补充军费时,当即表示:“匡扶正义,匹夫有责。”主动捐出革命经费一大笔。1934年冬,中共潮汕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李平(徐子青儿子徐耀熙的妻舅)路经澄海县东里镇,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后经徐子青出面掩护并转移到汕头徐氏公祠东海学校内暂住,才安全脱险。
  徐氏家祠位于汕头闹市中心,“门庭轩敞,金碧辉煌”,诚为汕头埠的名建筑。玄学家“相其阴阳,观其龙泉”,认为“祠于汕头最占形势者也”,“以为阖族祠甚善。”1928年,汕头市政府“辟国平马路,祠适当其冲”,须割让“前座地丈余”。汕头国平路修复委员会通知书下达后,在汕徐氏族人集议,均谓“善作者贵有善承,善始者必须善终”,议决决定服从大局,让路于民,并成立董事会,着手筹措资金,设计规划,定下了“修复门亭、祠前,书屋则改为前照垣及楼肆二楹以为祠产的方案”。这一改建,徐氏宗亲除无偿赠地辟路外,还需银圆一万多。是时,董事会广招各方族人“题认碑位”。闽粤族人积极认题,除工程费用外,还有盈余。国平马路修通后,徐家祠照壁位于祠前马路对面,并新增铺面二间作为校产,“照垣及楼肆二楹”与徐家祠隔路相望。新建两座临街建筑墙中镶照垣,两旁书竖排“徐氏一本堂蒸铺”字样,双层商铺上层作为办公和教室,下层作为商铺出租。所得租金作为东海学校费用,一举两得。岭东大儒温丹铭在《徐氏汕头大宗祠一本堂重修记》评论说:“斯祠之始,互市未通。近年改建,化私为公。坦途忽辟,割地二弓。内虽较狭,外则增雄。前庭面垣,气宇穹窿。金碧大道之冲,岿然灵光凛此。”徐家祠前也成为汕头埠中心的热闹之地。1934年12月初,汕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落成。12月10日,中央酒楼(南生公司)举行落成典礼,并在国平路电报局后面旷场放映电影,在徐家祠前演潮剧两天助兴。
  徐氏汕头一本堂重修后,为使闽粤徐氏一本“敦睦族之道,笃宗亲之谊”,“春秋祭祀,得聚宗亲于一堂,因思欲联一本之亲,益知修合族之谱为不可缓。”徐氏联宗合族祠重修后20年,主事人徐子青、徐少如遂发起汕头徐氏修合族谱之倡议,并在徐家祠加挂“汕头徐氏修族谱办事处”牌子,聘温丹铭为“审订增辑”,举揭阳县茂才徐占先(君穆)主其事。徐氏族谱编修委员会还专门聘请征集员,广征旧谱,广集资料。初谱完成后,温丹铭“观其系图”,认为徐氏族谱初谱“仿苏氏及朱九江谱法,以五世为经,旁连复上,系统分明”,“惟其他门类之编次,材料去取,有尚需斟酌及补充。”温氏亲自列出重新编次的意见六项。徐占先按温氏的意见,调整材料。定稿后印行的徐氏族谱除卷首外,共分十卷。卷首收入题词、序例、旧序、姓源、姓望;其他十卷分别为祠宇、五大系图、坟茔、传表、艺文、附录,共四大册。尤为可贵的是,谱中收入韩愈《衢州徐堰王庙碑》文、《天津徐氏家谱家训》、各派系族谱旧序。新编成的徐氏联宗合族谱,洋洋大观,除充分展现徐氏实为“望族”外,族谱条式分明,内容上溯国史,下联闽粤,徐氏子孙“集目便寻”,实为氏族谱系编修体例之典范。
  除徐厝祠外,汕头开埠后许多讲不同方言的同姓宗亲,陆续建成的合族祠有洪氏宗祠、林氏宗祠、谢氏宗祠、黄氏宗祠、吴氏宗祠、张氏宗祠、李氏宗祠、胡氏宗祠等,这充分反映了汕头这座新兴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风貌。正如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陈春声教授在陈汉初、陈杨平著《汕头埠图说·序》中说的那样:“汕头这个新兴工商业城市的居民,一直包涵着来自整个韩江流域的讲不同方言的移民。就是城市中的合族祠,也多有讲不同方言的同姓宗亲合力构筑的例子……我们知道,合族祠是近代中国城市最重要的基层组织形式之一,在新兴的汕头市内存在着这么多由讲不同方言的人共同构筑的合族祠,反映的是当时城市生活中讲不同方言的人群和生共处的实际情形。”
  本文内容参考《徐氏汕头一本堂族谱》《汕头徐氏(一本堂)宗亲掩护革命同志的故事》等资料

你是本文的第13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9、23
作 者: 陈汉初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