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江撑排人,艺高胆大过湘桥 最新 图1张

    韩江千里,昔时是闽、赣、粤边区的水上运输通道。韩江走出蜿蜒山峡,进入平原,至潮州北门外北堤河段是一个转折点。因金山余脉在江心形成洲渚,暗礁阻航道。回溯历史,唐宋时洲渚上建有佛塔,到明代中期,状元林大钦有潮州凤城八景诗《塔院维舟》曰“倒写天心如砥柱,维舟何故绿”。说明洲上有塔院,而且灌木丛生。至清代中期,潮州名人郑昌时年代已是洲沉塔圮,成为暗礁。至现代为通航顺畅,炸礁除障,河段宽阔无阻。
    湘桥“十八梭船廿四洲”横跨韩江东西两岸,成为一道天险。因此,竹木筏到潮州,必先歇在意溪:韩江上游的货船、在北门外江边集结。北堤成了堤市,百业兴旺。一般船停泊北门堤,当地柴行收购竹木,再雇当地船筏工贩运至汕头、揭阳等地。上游船筏,必须雇请当地船筏工接替过湘桥。
    韩江上游称竹木放运为“放排”,而韩江下游潮州北门人却称为“撑排”。两地称谓的差异,却是地缘人文特点所使然。韩江上游称“放排”,意为借助水流放送,一般仅一二人漂行。而潮州称为“撑排”,因船筏过湘桥,却是苦力加技术的特定职业,须三至四人撑排。此项专营始于明末,兴于清初,繁荣于民国时期。
    潮州有民谚:“头惨撑衫排,二惨担鱼仔(苗)”,诉说这两个行业艰辛的生涯。昔时,船筏过湘桥如窜鬼门关,形势惊心动魄。一旦发生碰撞,船筏撞毁,人财俱损。而北门船筏工,因熟悉四季水涨水涸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水势,艺高胆大,稳操胜券。据老人回忆,船筏是否下湘桥,以金山江边一块大平石水位为准,若水涨淹石,因船筏顶托桥腹,须停止作业。候待水位退至石下,船筏才可下湘桥。
    据资料显示,旧湘桥全长518米,分为三段。西岸长137.3米,7孔8墩,每墩跨度8-17.5米;东岸长283.4米,12孔12墩,1桥台,每孔跨度9.4-12.9米,中间浮桥长97.3米。一般而言,船筏在湘桥8、 9墩门穿过。因墩门只有3.8丈,必在意溪重扎新筏,柴把每1链长 1.8尺,筏以16-20链扎为一联,宽度约在3.2丈之间。大木筏长约 12丈,筏工有4人或2人,前后筏设有2根大木扦,尾部有扇板强化方向,起着舵之作用。桥墩与筏排间隙只有几十公分,因此,竹木筏过桥是靠挤而过。“撑排”的特点突出,不仅用竹竿支撑强力顶托,而且可以用双手支撑桥墩,借助水势巧妙过桥。故民谚有“就势借势”,道出了北门人撑排的秘密。
    昔时,自竹竿山至湘子桥河段水流变化较大。因竹竿山阻水,水流向东冲击意溪堤。明代时己在橡埔村与意溪寨交界处江边设“龙王庙”镇水。自意溪“鳄渡秋风”亭江水偏西方向流动。因金山江边有巨石障水,水流又偏向东流动,这段河段水流大体上呈现VV型水势。但有时因江心或江岸两侧流沙堆积,水流或向东或向西,变化不定。竹木筏自身无动力,依靠水流漂行,若水流往东必行湘桥东桥墩门,若水往西必行西桥墩门。离桥墩约200米时,依靠前后木扦、扇板配合控制方向,对准墩门。一般东桥在十一、十二墩门过桥,西桥在第三、四墩门过桥,因筏在急流中漂行,说时迟,那时快,筏工起落前后扦全凭排头一人指挥,往往叫喊声不断,前后木扦、扇板轮流使用,排头排尾默契配合,借助水势拨正方向。此时,常可听到木柴相互撞击乒乓作响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韩江流沙移动不定,既影响江水流向,又让水位深浅变化难测。筏工除了要判断水流方向,还必须判断江水深浅。一般以水面水波纹作判断。有时失误,致使搁浅,进退两难,造成徙排、拆排或竹木筏被困的局面。徙排、拆排颇费体力、艰辛困苦或费时费工。若在冬季搁浅,水如冰霜,要下水撬排,其苦难言。如不及时徙排,第二天继续水涸,竹木筏被困,必须等待到水涨时,才能解脱浮起。此段等待时间,半月或一月难以预料,既延误货期,又有散排的危险。
    据说,若是外地客户要求一同下湘桥,必须预先达成协议:一是绝对服从指挥;二是不能开口说话、发表意见。因过桥惊险,客户没有经历,必定惊慌,如果引起争吵而错失时机,更易发生事故。如客户不能达成协议,任聘金丰厚,本地筏工绝对不下桥。据说,竹木筏将过桥时,桥顶有人放下一只长竹篓,要求筏工投钱,多少随意,是—种俗例。
    每次船筏下湘桥,酬金多少,因大多船筏工作古,己没人能说清。采访在北门外宜园弹琴、今93岁的陈介明,他当年是“春成柴行”的经营者之一,但因不管账务,不知价格,只知行内雇工4人,2人下汕头,2人下湘桥。
    笔者少年时,曾踏过旧湘桥,那时称十八梭船为“浮桥”, 后改造成3孔2墩现代钢桥,因桥孔较宽阔,船筏于此下桥。因20世纪80年代在红山党校上班,笔者每天早晚上下班必须过桥,其水涨、水涸时情景历历在目。涨时洪水至桥腹或漫过桥面,因桥墩顶冲,水声如雷,墩下急流奔腾,漩涡巨大。水涸时偶尔看到竹木筏撞桥墩,留下残筏横搁在墩前浅石上。有时看到外地船只,不敢直接下桥,而是在离桥一、二百米时,抛锚停船,调转船头,让船尾对准桥孔,然后缓慢拉锚倒退过桥。我感叹,现代船工的胆量和技艺不如昔日。
    如今,时过境迁,潮州韩江段,因枢纽工程,急流变平湖,竹木筏绝迹,船只过桥情景今非昔比。

你是本文的第49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7、12、9
作 者: 曾秋潼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