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牛田洋的历史变迁 最新 图1张

    牛田洋位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金三角交汇地区的发展核心,是潮汕地区的“绿肺”,且毗邻潮汕地区最高学府汕头大学,往返潮汕机场快捷便利,其交通区位优势、科技人文优势、生态环境优势都十分明显。区域内有通过历代围垦形成的33平方公里的湿地和200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汕头城市未来高速发展的珍稀资源。2004年就被联合国批准为中国首个GEF湿地生态环境国际示范区。
    牛田洋在古时是一片汪洋海湾,经千百年河流的不断冲积,逐渐形成一片滩涂,后有先民陆续在这里围垦。据史料记载,潮汕地区围垦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已有先民沿海滩围垦,并将围内滩涂逐步开发成“沙坦”,以至改良成水田之举。明朝时期,随着大批中原和福建的移民来到潮汕地区落户,加上朝廷实行鼓励垦荒的政策,开荒围垦进入鼎盛时期,由此促使韩、榕、练诸江和黄冈河下游耕地迅速向海滨扩展。澄海县自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便通过围垦增加耕地4万亩。潮汕地区很多村落创建于明代,如潮阳练江流域和榕江下游南岸就有很多村落都是在这个时期通过围垦海滩河滩形成的。清初,朝廷为对付郑成功反清复明,在沿海地区(包括潮汕地区)实行海禁与迁界,导致田园荒废,人民流离失所。清康熙七年(1668)解禁后,清政府为恢复民生和充实赋税,实行奖励垦荒与兴修水利的政策,沿海各地除陆续垦复熟荒外,又新开垦不少江海滩地,以后继续向海滨扩展。
    由于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人民不得不通过围垦海滩增加粮食产量。清乾隆十三年(1748)潮阳县令李文藻在文中这样描述:“人口压力,促使人们在沿海低地围垦,将泥滩草坪开垦为咸田。”牛田洋围海造田则以清晚期潮州总兵方耀在此进行过二次大规模围垦形成高潮,方耀于同治十年(1871)首先在牛田洋南岸围垦三斗门、白屿、雨亭等沙田围,募集竹浦、直浦二都的壮丁,每人出工120天参与筑堤围海。围垦面积达1.2万亩,成围后租与农民种植,每年收谷达1万多石。后又于光绪年间与曾任潮州同知的地方士绅郭廷集合力围垦牛田洋北岸的光裕围,募夫数百,施工四年,筑堤2500米,并开渠引济河水冲咸灌溉,成围后定两年内收成归垦种者,以后则要向方、郭两家交纳租谷。
    民国时期,随着人口日增,潮汕沿海各地在抗日战争前出现又一次围海造田高潮,国民党驻守军队和地方官绅村族纷纷占滩圈地,尤以潮阳最多。如在牛田洋南岸,就有潮阳原县长郑森隆在南畔、北畔等滩地进行大面积围海造田,围成后转租谋利。
    建国后,潮汕各级党政针对人多地少的特点和需要,把开发海滩围垦作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既围垦耕地,又筑牢海堤。围垦的规模和速度均大大超过建国前。1950年4月,汕头军分区驻军二团在牛田洋筑堤3600米,投入6万多工日,围海造田2400亩,且当年晚造种植水稻获得了收成。这是建国后潮汕地区第一宗围海造田工程,该工程随后扩大成新白屿围。牛田洋在上世纪50年代属澄海县管辖。1956年,澄海县首先在此围垦大井坪海滩,围成可耕面积3000亩。1958年4月,澄海县再次在牛田洋围海造田1万亩。1961年9月,牛田洋大围遭受“9·29”强台风袭击而崩溃,灾后各县协力出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修复。1962年8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总参谋部的指示,驻汕部队自1963年起,除生产自给外,还要承担向国家上缴粮食1千万斤、花生油13万斤的任务。汕头地委、专署随即号召各县协助部队做好围海造田工作。1984年,驻汕部队在广大干群的协助下,将东牛田洋、中牛田洋、西牛田洋三个大围互相连接,围垦总面积扩大至28470亩,成为部队发展生产的重要农垦区。
    1958年至1964年,汕头驻军在牛田洋围垦面积达33220亩,其中可以利用种植水稻面积20480亩,还有部分滩涂、水面被利用种植其他作物和养鱼。到1964年末,牛田洋基地共生产原粮4.5亿斤,为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作出了巨大贡献。1966年初,牛田洋生产基地围垦的事迹被广州军区上报到军委总部,引起中央军委的重视。5月7日,毛主席在中央军委的报告上作了批示:“人民解放军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号召全国各地学习牛田洋围海造田事迹。牛田洋因“五七指示”而闻名全国,有“北有珍宝岛,南有牛田洋”之称。
    1968年7月,牛田洋筑堤拦海工程全面完成。8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183名大学生,响应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牛田洋,与部队指战员一起开展农业生产。在广大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原来的荒凉海滩,变成了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大型军垦农场。
    “7·28”风灾是牛田洋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1969年7月28日,汕头遭遇解放后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危害性最大的一次强台风。“7·28”强台风登陆时,汕头、澄海、潮阳、南澳等县,平均风力12级以上。这次台风正值大潮期,风、潮、雨交加,汕头市区海潮急剧上涨,市区受浸水深达2.3米。郊区及各县地势较低的地方水深4米左右。强台风造成潮汕各县房屋倒塌无数,江海堤围受到严重破坏。牛田洋的拦海石堤被冲开62个缺口,长2600米。风灾过后牛田洋满目疮痍,损失惨重。全市干群迅速采取措施,积极做好救灾善后工作,并掀起对牛田洋堤围的修复高潮。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的牛田洋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人文资源丰富悠久,已成为推动西部生态新城建设的一大动力。具备海水、淡水与半咸淡三种水质资源,是汕头重要的红树林培育基地和海岸湿地示范区。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和创汇产业的开发,牛田洋围垦区利用围内广阔的水域,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发展优质高值的水产品,如对虾、青蟹、牡蛎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现已形成水产、禽畜、种植等三大主导产业,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8万亩,涌现出10多家上规模的外向型水产品养殖加工企业。近年来,随着牛田洋“青蟹节”的举办和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活动的开展,牛田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大。现在的牛田洋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共有红树林等湿地植物近300种,每年在此栖息的候鸟水鸟达5万只以上,其中有多种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还有部分世界濒危物种,成为名符其实的“候鸟天堂”。

你是本文的第69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6、11、8
作 者: 黄浩瀚 文/供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