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樟林港,清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最新 图1张

    潮汕人敢为人先,富有商业头脑,明代时期海上商业贸易已颇为兴盛。清代海禁开放后,潮汕人海上贸易足迹除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更是遍及东南亚各国。长期从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曾任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所长、现任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的吴二持先生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清代海禁解除后,汕头澄海的樟林港口成为潮汕海上贸易的枢纽。
    潮汕商贸集团在明朝逐渐成型
    “潮汕地区海外商业贸易的兴盛,是从明代开始的。”吴二持先生介绍,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海禁较为松驰,时有各国船只往来或停泊在潮汕的南澳、柘林湾等各地,潮汕人便抓住此商机,运载鱼米、蔬菜、淡水等食物接济外国船商或与之贸易,换取等值的洋货。外国船商得到生活日用品的接济补给,也就乐于停泊逗留,渐渐地南澳、柘林湾等地形成了明代潮汕海外贸易的重要地点。
    紧接着,一些潮汕商贸集团逐渐成型。然而,朝廷禁止民间从事海上贸易,这些集团首领便“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如许栋、许朝光嘉靖三十四年(1555)经商日本,林道乾嘉靖四十五年(1566)经商厦门、柬埔寨,诸良宝万历元年(1573)经商南洋等等。有的集团首领由商转寇时,还辗转到东南亚各国寻找落脚点并建立商贸据点。吴二持先生指出,正是这些商寇在东南亚各国发展的贸易港,以及移民建立起来的贸易据点,为清代及尔后潮汕海外贸易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海禁开放后中暹贸易是重头戏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王朝完成全国统一的态势,消除了海上反清力量,宣布开放海禁:“令广东、福建沿海民人,许用五百石以下船只出海贸易。”吴二持先生介绍,海禁的解除,给潮汕地区商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民纷纷扬帆出海,从事各种货物贩运,足迹遍及东南亚各国。
    每年春季,潮汕商船装满潮糖、烟叶等本土及梅汀赣等南方特产,乘季风经台、厦、闽、浙、宁、沪,到山东、天津等地沿途贩卖。到秋季,又载着津门、山东等北方特色杂货、农产品,借助季风返航经苏、淞、宁、沪等地贩卖,并购进苏、淞等地特产,或回潮汕地区或直接往海南等地,直到暹罗等东南亚港口,贸易之后再装载大米、药材、香料、木材等特产返回潮汕。
    康熙末年,闽粤两省出现米荒,朝廷出台免税优惠政策鼓励贩售暹米,更是把潮汕海外贸易推上一个高峰,中暹贸易也由此成为当时最热门的线路。吴二持先生介绍,潮汕与暹罗间的贸易繁荣,最先表现在红头船往来。清代初期,制造红头船的木料多是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暹罗进口的楠木、柚木,后因暹罗木材质量好、价格低,不少潮汕人移居暹罗造船,红头船的造船基地也就逐渐转移到暹罗。随着时间的推移,移居的潮汕人在当地多有婚姻关系,也比较有地位(吞武里王朝的郑信王就是潮人混血后裔),逐渐参与暹罗的航海贸易事业。暹罗那莱王朝时,暹罗不少王族和高级官员进行中暹贸易,都是或委托或雇用潮汕商人实际操作,包括驾驶、水手等。商贸活动进一步扩展后,暹罗民间参与中暹贸易的商船,也多是潮汕华侨在经营。
    清代对外贸易港集中在韩江出海口
    清代潮汕对外贸易的港口,主要集中在韩江出海口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这些港口也显得异常繁华热闹,其中尤以汕头澄海的樟林港为最。吴二持先生介绍,樟林港原是一个渔业港,位于韩江与大海的汇合口,水深港阔,有优越的港口和口岸经济条件。它兴起于康熙后期,繁荣时间跨越了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四代皇帝,历百年有余。清代的中暹贸易,以及潮汕地区与安南(越南)、新加波、马来亚、吕宋等东南亚国家的海上贸易,就主要集中在樟林港进行。潮汕人、客家人移居上述东南亚国家,也都是从樟林港始发,另外还有许多埠市墟市货船往来樟林港运载进出口商品。“可以说,樟林港就是清代潮汕地区海上贸易的枢纽。”吴二持先生说道。

你是本文的第52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8、19
作 者: 张锦梅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