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古称德胜关是讹传 最新 图1张

    近看一段有关海门民俗文化活动的录像,开头动画片的解释词中提及“清代时,朝廷也派兵在海门操练水师,设立校场,大练武技,为鼓士气,在莲花峰北面钟南山建有得胜关,比武胜者进入此关”。清代的官话以北京音为准,“得”与“德”同音,读作dé,后人在得胜关旁的石头刻下“德胜关”三字,随之有人穿凿附会,说海门古代称为德胜关,社会上以讹传讹,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据清《潮阳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县廓都辖下的海口村临海筑城,历时三年,至二十七年(1394)竣工后,拆毁“十家桥”和“董井”、“白土”等村庄,强迫百姓迁入城内。因该城所处地势若海上门户,更名为海门。迁潮阳守御千户所于此,更名为“海门守御千户所”。并驻扎水师,设守备署。清代时,海门属附廓都,城墙、城垛先后经过不止十次修葺和加固。
    查阅记载潮汕历史的资料,以及记载文天祥在闽粤赣抗元史迹,1996年编《广东省潮阳市地名志》,1997年编《中国名镇大典》,都查无海门古代称“德胜关”之说。
    海门地处沿海丘陵地带,100米以上的山只有加坑山和尖山两座,且靠近海边。加坑山海拔179米,本地人称大烟墩,海图上也标注大烟墩。尖山海拔111米,古称钱澳山。海门城周围没有险要的山崖隘口。南宋文天祥退兵潮阳,在海门莲花峰刻下“终南”二字,已是“终南”哪有“关”?军队因无关可守,只是眼巴巴“望帝”,没有长期驻军。历史上海门发生的大型战斗,基本是海战。明朝在海门建城,是海防的需要。明初开始,日本封建主、武士、浪人、商人结成的倭寇,不断侵扰中国沿海,加之粤东一带海盗与倭寇互相勾结,沿海民众不断遭受杀掠抢劫。明隆庆三年(1569)六月,海门军民与从福建沿海来犯的海盗和残倭,发生多次激战,当月二十六日,当地军民协同会剿大军在海上生擒匪首曾一本及妻,斩首七百余,死于水火者万计。通过粤东历次抗击海盗和与倭寇的战斗,显示海门所城在海防上的重要性。明万历六年(1578)在莲花峰下筑莲花营。清康熙元年(1662),为防御海贼报警之用,在加坑山之巅用石头垒成大烟墩,墩内建有峰火台。康熙三年(1664),在莲花峰东北侧火斗山巅建小烟墩。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莲花峰望夫石西北侧,临海建南炮台;同年在钱澳山建钱澳炮台。
    海防的需要,海门的编制和职官不断升级。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海门守御所改为海门营,设游击。雍正四年(1726),撤游击,升级设参将。水师海门营参将署统领达濠守备署,分置把总镇守靖海、神泉等地。
    海门古称德胜关,应属讹传。

你是本文的第376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12、12
作 者: 方式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