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影踪》:一幅壮丽汕头埠画卷 最新 图1张

    《汕头影踪》一书,是陈嘉顺历时十年的心血结晶。
    在潮汕文化研究中,对于汕头城市老照片的研究还是一株学术幼苗,新近才受到研究者关注,而此著问世,无疑在多方面填补了这方面之空白,为今后潮汕文化的研究与创新夯实了基础,可以说,这是一部集现实性、实践性、操作性、指向性和学术性的重要著作。
    本书结构缜密,论述稳健,体系完整,分六个专题进行探究。
    第一章“往事悠悠”,从汕头历史上最早的老照片开始详细写起,讲述百多年来汕头诸多方面的历史变迁等;第二章“交通运输”,论述了汕头作为通商港口的车、船、桥等立体交通格局;第三章“宗教信仰”,论述了多种宗教的传播发展等;第四章“文教事业”,讲述的是汕头文化、教育方面老照片的故事;第五章“民间工艺”,论述了汕头多项民间工艺的特征、构成、作用及功能;第六章“岁月峥嵘”,阐述了辛亥革命、汕头解放、“八六”海战等多件汕头重要史实。由此看,此著不仅结构完善、体系严整,而且内容丰富、论述全面,呈现出一幅汕头城市发展的立体画卷,展示了汕头作为华南通商口岸的特色和时代特征,梳理、凝炼了汕头城市文化的特质与特征。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总揽全局,宏观见微,史论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接,具有宝贵的史料性和严谨的学术性。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每一篇解读文章,都是对汕头历史的回眸与思考,又是对海内外潮汕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理解与诠释。
    我认为此书有以下三方面的新意:
    第一是体系比较新颖,通过老照片,系统地研究了汕头城市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与形象文化。
    第二是观点新颖,作者在把握老照片与社会生活的概念,描述其内涵,提炼其精神传承的基础上,总结其发展规律,展示其服务品牌,厘定其精神元素,解构其制度文化,阐述其行为文化,认识其形象文化,展望其发展愿景,着力追求新发现、新认识和新说明。
    第三是表述新鲜生动,语言简练、形象,将汕头元素,旧影背后的故事,用朴实、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既准确明了,又恰如其分。
    全书文字表达顺畅,行文如流水,用辞考究,严谨又生动,反映出本书不仅仅立足于纯学术研究,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有意定位于大众化读物,将学术研究与大众读物完美结合,适合于行业内外人士阅读。
    除了以上“三新”以外,在理论上创新,构建研究潮汕文化的理论体系,是本书最大的创新亮点。作者把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综合多学科的成果,在探究汕头埠文化的结构和凝炼汕头城市的精神价值过程中,对潮汕文化的实践进程进行理论概括,既源于原形,又高于原形,抽象了实践经验,进行较高水平的学术提升,升华了文本的内在价值。
    正如作者所说的“透过老照片,我们对汕头历史的一一回眸,相信有助于我们理解近现代中国一个口岸城市的开放和社会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认识从这个口岸进来的和出去的纷纭事物。”这反映出了作者具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和独特的学术见地,能够举重若轻、以简驭繁、深入浅出、挥洒自如。
    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既立足论题,而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学术特色。书中采用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汕头埠老照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四大部分进行论述,各文化要素之间紧密关联、兼容协调,共同构成了汕头城市文化的有机整体,全书观点既突出了汕头城市文化的个性,又展示了近代以来华南港口的共性,凝炼了潮汕文化的价值理念,更构架了独具特色的价值体系。
    凸显汕头城市文化重要的现实性、实践性、操作性与指向性的特点,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紧密围绕着汕头埠旧照的核心理念和文化精神展开论述,勾画了百年商埠的文化灵魂、亮色和主心骨,使研究结论既来源于实践,又不局限于实践工作和工作经验,做到与历史合拍、与现实贴近、与走势契合。
    张扬汕头城市文化的潮人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也是本书的一大亮色。汕头城市文化其实就是潮人的文化,是潮人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与行为方式等的集中体现,作者深入挖掘潮人的价值理念因子,凝炼潮人的精神价值,着重突出汕头埠的主体性地位,反映出了汕头城市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长期的人文传统。
    作为一部重要的汕头城市研究之作,本书在全国性促进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对传播潮汕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展现潮人风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你是本文的第47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1、19
作 者: 林继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