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潮剧《陈太爷选婿》,在潮汕地区颇有影响,剧中主角之一郑佐龙,历史上实有其人,他就是宋末元初学者,潮阳制盐业始祖。

    郑佐龙生于南宋恭帝元年(1275),其父郑良臣为潮州知州,其时金兵席卷南下,南宋王朝摇摇欲坠,郑佐龙母早丧,其父致仕后为避战乱,辗转各地,靠其叔父郑应龙抚养。佐龙幼年聪慧,七岁时即能吟诗作词,其叔婶视同亲生。后佐龙父亲在战乱中离世,佐龙叔父家道中落,少年时的佐龙为辅叔维持生计,日在海滩捕捉小鱼虾,在田野种稻种薯,夜晚刻苦读史攻书,学问大有长进。时值县衙选拔差役,潮阳知县陈仕颖见佐龙少年英俊,相貌堂堂,又闻他有思路聪捷之名,遂命其作诗,郑佐龙于半小时内,作成七律二首,陈仕颖阅诗,又惊又喜,对左右曰:“我宦游多年,未见有如此聪捷之人,此子日后必成大器。”陈太爷遂不派郑佐龙当衙役,留他在县衙就读,并聘名师教授诗书礼乐知识。郑佐龙大有长进,十八岁时,在邑内已被誉为青年才子。陈仕颖更是喜上眉梢。其时,陈仕颖之子陈梦龙被朝廷派任潮惠诸路安抚使,率义军抗元,战火烽烟之中,把女儿陈念八留在潮阳,为祖父陈仕颖教养,念八为大家闺秀,年方二八(即十六岁),亭亭玉立,温柔秀雅,陈仕颖觉得郑佐龙与陈念八正是天生一对,遂为其撮合,把郑佐龙选为孙女婿。

    元初,郑佐龙被荐任江西袁州路路务使,在任期间,多次微服私访,了解民间疾苦,多次扶贫恤孤。时逢干旱,袁州赤地千里,田园龟裂,郑佐龙一令开仓济民,二令收埋路尸,三令筹资兴修水利,大旱之后,袁州社会秩序安定,田野又见绿茵如海,村寨再现生机,当地民众皆称郑佐龙为“青天太爷”。及任满时,民众夹道欢送,万人空巷,《袁州府志》记载:州官郑佐龙,“豁达大度,济贫扶孤,兴利除弊。”郑佐龙在袁州历史上,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

    郑佐龙任满,回到潮阳金浦乡老家。告其子孙曰:“乡人虽穷,待我不薄,汝应克勤克俭,亲邻睦里。”其夫人陈念八,虽出身宦家名门,随夫归里之后,亲自操持家务,知书识礼,治家有方。而郑佐龙更是有口皆碑,史料记载,郑佐龙“和亲睦戚,抚幼恤孤。乡邑有表,出资助人不胜其计。平生施与无所吝,凡遐方过旅而死于无所归者,施棺葬如礼,岁修墓祀无废。其施乡邑贫而不能官敛者难以胜纪。”

    郑佐龙致仕回金浦之时,潮阳未有制盐业,各地民众食盐要从外地购进,盐价昂贵。郑佐龙知道,盐者,有地下岩盐,更多的是海水煎制成盐,金浦地处南海之滨,海水取之不尽,何必捧着金饭碗讨饭。为了试试南海龟海之水咸度,郑佐龙不顾花甲之年,冒着酷暑,取来南海之水,先令人用铁锅煎煮,至水干,锅底一层厚厚白色的东西,用刀铲碎,入口咸味甚浓,乡人欢呼雀跃。可是,如用此法取盐,非但产量稀少,费时费工,且燃料多,成本昂贵。郑佐龙又想到利用太阳晒盐,他带领乡人,走遍南海滩头,选择最佳的引水晒盐地点,经过多方选择,决定在金浦乡南门村井下洋地方建造盐埕。为了建埕,郑佐龙白天出村仔细考察,夜晚则在灯下设计绘图,从龟头海滨开挖水沟,引进海水,再在海滩地建造盐埕。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盐埕图纸绘成,乡民齐心协力,经过一个冬春的辛勤劳作,盐埕建成了,滔滔海水如长龙滚滚流进盐埕,制盐成功了,当各地盐商闻讯前来购盐时,人们对这位州官造福桑梓的义举称颂不已;而金浦乡人却捧来了一个“咸水饭碗”,对郑佐龙更是感恩戴德。

    元至元五年(1339),郑佐龙逝世,享年65岁,葬于本山坡许厝坪,如今墓碑保存完好,基前后床及两旁石钉,有雕刻精细的花卉,目前已被批准为潮阳区文物保护单位。

    郑佐龙后代人才济济,目前,金浦乡(今金浦镇)郑氏及海内外子孙10多万人,好多人成了实业家、学者和各行各业专家。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海内外郑氏宗亲都会回金浦寻根祭祖,缅怀祖德,共叙乡情之谊,共同为振兴中华、振兴家乡贡献力量。已办了捐资兴学、修乡道、办水改等多项公益事业。

你是本文的第78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3-09-22
作 者: 郭亨渠 郑浩森 郑楚荣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