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汕头抽纱业兴衰 最新 图1张
    19世纪中后期,抽纱技术从海外传入汕头埠;上世纪世纪30年代,是汕头抽纱业的“全盛时期”;日寇入侵潮汕,抽纱行业遭战乱破坏;光复后的汕头华资抽纱企业和商号不少于200家
    自1860年被辟为商埠之后,汕头便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历经半个世纪的艰难开拓,至民国初年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工业、手工业、商业、外贸和服务业皆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如史书上所说的“计吾国通商港之繁盛等级,汕头实居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青岛)、广州等地以下之第七位也”。在工业、手工业、商业、外贸和服务业同步发展中,作为“舶来品”的潮汕抽纱异军突起,在发展汕头经济中占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民国时期,潮汕抽纱更以其色调素雅、花纹富丽、技艺精巧、式样丰富而跻身于汕头特色手工业之前列。
    19世纪中后期,抽纱技术从海外传入汕头埠
    抽纱是刺绣的一种,又称抽绣,俗称白纱,各地又有花边、万镂丝、挑补绣的叫法。相传抽纱起源于中古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等国,所以至今老一辈人还将抽纱叫作“番花”。潮汕抽纱是选用当地优良的亚磨同、苎麻布、加纱布、法丝布、玻璃纱、棉布、化纤等以及各色绣线为原料,其针法复杂多变,主要有十字绣花、挖旁布、贴布、抽丝、万里斯及勾针通花等。其中尤以勾针通花最具特色。
    査阅多种史料,对抽纱传入汕头埠的时间各有说法,笔者选出其中两种说法,一是抽纱技艺最早传入汕头埠是清乾隆十二年(1886),德国鲁麟洋行的“船主娘”将带来的西式花边交给汕头教会淑德女子学校的老师,让其教学生织出产品后运到德国去卖。当时校内的20多名学生便成为潮汕地区最早学会抽纱手艺的女工。二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个叫纳胡德的女传教士,传教之余,发现潮绣的优美精巧针法,深为赞赏。于是,她从国外带来一批抽纱图案和样品,然后用潮州出产的夏布交给她所联系的群众加工,绣出来的产品优雅精细,绚丽多姿,比之西方粗糙针法,实有天壤之别。纳胡德把这批中西结合的新产品带到国外销售,竟被争购一空。从此,纳胡德便在汕头招集一些妇女学习抽纱。其后又有一叫耶德大摩的传教士,在石传教时,他妻子见抽纱有利可图,便也在石传授这门工艺。谢雪影编写的《潮梅现象》一书中,同样有详述:“早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先是西人初度游历潮汕,遂见舞台戏服,飞龙舞凤,绣绘精巧,栩栩欲活,为番邦见所未见之手制工业品,亟思一得为快,后果夤缘购获少许,带回公开展览,举国朝野,堪称绝技,风声所播,欧美同钦……”
    抽纱传入汕头埠后,的确给商埠带来无限商机,抽纱逐步成为家庭小手工业品,以德昌行、彩成行等行铺组织生产,其时潮阳县灶浦的金沟、关埠的田东等乡民来此两家抽纱行领货,开设家庭投放。光绪二十六年(1900) 前后,出现集资经营抽纱生产和销售的商号,做抽纱买卖的已有翁财源、华章公司、汕头公司、振潮公司等4家。此时,“有潮人丁惠龙者,偶因事来汕,曾与美商店伙邂逅,伙伴因知丁为潮人,而述及潮安顾绣戏服事业之优良,十分表示钦羡,丁氏虽非该业中人,然耳濡目染,不无知解之处,既据承询,滔滔详言利弊,店伙闻言,喜出望外,自作曹邱,介绍丁氏至洋行,备言一切,略经磋商,抽纱刺绣,遂由丁氏开始领赴潮安放绣。一般女工,只挟顾绣戏服之余技,出品便觉美不胜收,运销欧美,载誉而归,业务蒸蒸,货如轮转……”(参见《潮梅现象》)其时的丁惠龙(潮州陈桥人)开始向汕头埠接受抽纱货源,试行投放抽纱货品。当第一批刺绣品获得好评后,便专心经营抽纱生意,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潮州城内创办“发合号”,成为潮州的第一家抽纱商铺。
    民国时期,汕头抽纱业遍地开花
    民国元年至三年(1912-1914),是汕头抽纱兴旺的第一个时期。汕头市区有经营抽纱商近10家,均属华商集资经营。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在新兴的国民革命的推动下,潮汕的政治、经济出现新局。国外抽纱产品畅销,外商纷纷来汕寻找代理人,委托订购或定制抽纱品。民国九年(1920)美商美乐洋行从上海转来汕头经营抽纱,并雇用专门设计人员,这是外商直接来汕头创办企业性抽纱业第一家。到民国十四年(1925)前后,外国来汕创办抽纱行的有德国的新昌、英国的德记、美国的乔治、双隆、麦乐、倍利、宝体、萨丁生、美白乐、良安、来亨、爱双龙、海达亚、忠和等十多家。现在位于外马路207号的东征军纪念馆所在地(适宜楼),当年就是美国商人曾租用开办的戈宝抽纱行。在汕的抽纱外商中美国人占多数,而美国人中又大多数是美籍犹太人或叙利亚人。
    上世纪30年代,是汕头抽纱业的“全盛时期”。当时,汕头港口贸易总额达历史最高峰,成为华南第二大商港。据1933年统计,全市共有抽纱商行25家,总资本为150万元。资本之雄厚,仅次于金融业、南北行业,约占全市总额的40%。1936年之后,抽纱洋行、公司在汕遍地林立,华资抽纱公司计有宏生、伟光、隆台等一百多家,从事抽纱经营的马禄孚等洋行与原有的洋行总数达37家,产品通过汕头口岸销往西欧各国。抽纱从业人员遍布崎碌地区,盛极一时。
    从民国二十八年(1939)6月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日寇入侵潮汕,抽纱行业遭战乱破坏。汕头市区各抽纱洋行及代理同行全都被日军査封,部分洋行的华人经理或代理人曾一度被拘禁,加上海运航线被阻,抽纱业随之受到严重打击,各商业、洋行纷纷倒闭。
    1945年潮汕光复,潮汕抽纱商行相继复业,外商相继来汕头市区复业或再注资金扩大经营,其时复业和新开业抽纱商号共49家,民国三十六年(1947)增加至75家,其中除了上述洋行,新增有佐士顿、美最时、适时、仁德等洋商抽纱行。本地华商开办的潮州、潮汕、沙合仁、仁荣、荣燊、冠亚花边、锦绣、汕头花边等公司、商行也相继开工复业。有资料表明:至1945年末,汕头登记在册的抽纱华资并加入汕头市抽纱行业公会组织的商号已达到122家,尚有数量不少的小商号和加工场并未加入行业公会组织,估计光复后的汕头华资抽纱企业和商号不少于200家。
    至潮汕解放前夕,汕头抽纱原料供应基本正常,营业机构健全,抽纱从业人员平稳地跨入新社会。

你是本文的第87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1、13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