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又一年,作为国内生存条件尚可的剧种,2010年,潮剧能上到台面,下到笔端的人与事依然颇多。

    一年来,世博、亚运、潮青、山洽,各种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的大型活动,都可以见到潮剧的身影,十分热闹;潮剧院继汕港名家合演之后,再次成功举办汕新名家联合演出活动,院属团体也继续分赴港澳和广州深圳等献演,对外交流依然活跃;姚璇秋当之无愧代表潮剧获得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张怡凰、林柔佳分获九艺节优秀表演奖、表演奖,詹少君成为潮剧第三个广东省新世纪之星,陈幸希、陈鸿飞、詹诚骅等获得一级职称,陈立君、郑松明等获得二级称职,人才接力,一拨接一拨。

    剧目生产,全年广东潮剧院三个团体一共新出台了《玉堂春》《延春救主》《玉川救帅》《三请樊梨花》《边城烽火》《大隋英烈》等上下集的生产剧目,数量不少,但潜在的剧本荒问题越来越严重,强如代表潮剧最高水平的一二团,搬演以前县级团老演出本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剧本成了团长们每年最头疼的问题。这既是剧作人才严重匮乏的后果,更是潮剧生存过分依赖神功戏的如实反映。

    在重点剧目上,2010年,广东潮剧院的《东吴郡主》和揭阳一团的《还官记》参加九艺节并同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潮剧院创作的现代潮剧《雅娘》及由澄海区潮剧二团创作的潮剧《风雨红头船》,入选第二批广东省重点剧目,后者的入选,尤其令人欣喜。这是两部本土题材的剧目,目前都在精心耕耘之中,力争在新一届的省艺术节献演。

    面上的繁荣可圈可点,但似乎激不起太大的兴奋,倒是有两个关乎剧种生存和发展基础的事件和现象更值得关注。6月11日,新一届潮剧院班子精心经营的基础项目——潮剧艺术博物馆开馆,这是一件对潮剧发展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潮剧4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不少,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类家珍逐日消亡。潮剧博物馆的开馆,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从此,海内外的潮剧珍品有了归属之地,潮剧研究也有了一个新的基地。目前,博物馆初期建设,仍以简单的原物陈列为主,期待随着博物馆的日渐完善,珍品孤品的保护能列上日程,相应的研究能跟上收藏的步伐,开放的内容能从单纯的陈列充实到可看可读可视可听。

    近年来,潮剧的基础普及工作日见繁荣,到了2010年更显得尤为热闹。媒体方面,都市报、晚报、电视周报,都辟有常设的潮剧专栏,媒体对潮剧的宣传与前相比,版面多了,报道频繁了。汕头电视台除了上下午全部安排播放整出潮剧,《潮汕风》《今日视线》等栏目也不时可见潮剧的专题报道。汕头电台开辟了《戏迷驿站》栏目,已成为广大戏迷十分认可和欢迎的一档名牌节目,影响较大。潮汕各地的各类乐社,日常活动十分活跃,重大节日还常有组织各种大型的演唱活动,专业演员也常应邀参加。可以说,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之后,目前,潮剧社会氛围和戏迷基础都有了很大的起色,这是一个值得振奋的现象。没有民间广泛的基础,潮剧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此,民间活动的活跃和媒体对潮剧宣传的重视,于潮剧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比拿多几个大奖还深远得多。这应是潮剧告别2010年时的一个最大收获。

  

你是本文的第149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都市报》2011-01-16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