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筅,用竹丝制成的洗刷用具,如:“买支竹筅来漱

鼎(买把筅帚来洗锅)。”“筅”,潮音

(千2),是个古汉语词。《广雅·释器》:“ ,谓之筅。”清·王念孙疏证:“ ,即今之刷锅帚也。”《玉篇·竹部》:“筅,苏典切,筅帚。”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其巷陌街市,常有使漆修旧人……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竹帚、筅帚。”“筅帚”即是竹丝制成的、用以洗刷锅碗瓢盆的用具,即潮汕话的竹筅,“筅”字亦作“箲”,《广韵》上声铣韵:“箲,洗帚,饭具;筅,同上。”苏典切。《集韵》上声铣韵:“箲,饭帚,或从先。”又“筅”字为心母铣韵字,心母字潮汕话有读

声母者,如:“栖笑鲜星醒粟”等;先/铣韵字则白读为

韵母,如“先前千肩茧蚬”等,故“筅”潮音可读

,与《广韵》相合。

    “筅”字也可用作动词,意思是清除、清洗。农历腊月廿三潮俗家家户户大搞清洁卫生“送神”,谓之“筅尘”

(千2 臀)。

    瓠木戏,舀水的瓢。瓢,多以瓠瓜(葫芦瓜)制成,所以叫“瓠木戏”,音

(富5 靴)。但潮汕地区的瓢却多以木制,只是沿用了古代北方的叫法而已。汉·扬雄《方言》卷五:“瓥,陈楚宋魏之间或谓之箪,或谓之木戏,或谓之瓢。”晋·郭璞注:“今江东通呼勺为木戏。”《玉篇·木部》:“木戏,杓也,瓥为木戏也。”《集韵》平声支韵:“木戏,蠡也。”《正字通·木部》:“木戏,蠡也,即今瓢勺。”中古的支韵字潮汕话白读音有保留古音而读

韵母者,如“奇(奇数)骑岐”等,故木戏字潮音可读

。又,字书中也作“桸”、“木羲”等。

    笊篱,如果读作

(爪离),没有人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民间口语谓漏勺为

(走犁7),本字即此俩字,而且是古代就有的厨房用具。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安禄山恩宠莫比,锡赍无数。其所赐品目有……银笊篱。”《景德传灯录·令遵禅师》:“问:‘如何是漏?’师曰:‘笊篱。’问:‘如何是无漏?’师曰:‘木勺。’”《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将笊篱笊起沟内剩饭。”又“笊”,《广韵》上声巧韵:“笊,笊篱。”侧绞切。巧韵字潮音文读为

韵母,也可读为

韵母,读

韵母者如“卯拗鲍”等,故“笊”音可读
<zao2(走)。篱,《广韵》平声支韵:“篱,笊篱。”吕支切。支韵字有白读作
韵母者,如“堤 (水草)嘶(声音嘶哑)”等,故“篱”可读

。今读阳去,声调稍变。

    饭钵,本来指瓦罐的一种,多为阔口形,用于盛饭者称“饭钵”。钵,《广韵》入声末韵:“钵,器也。”《汉书·东方朔传》:“置守宫盂下。”宋·苏轼《用前韵再和许朝奉》诗:“传家有衣钵,断狱尽春秋。”“钵”字普通话只用于衣钵一词,而潮汕话却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基本词。有一种矮扁形的叫做“脚钵”,再小一些的,叫做“钵囝”。解放初期,饶平籍的著名农民作家王杏元先生的长篇小说《绿竹村风云》中,就用了“日出鸡卵影,落雨摆钵囝”的民间俗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穷苦农民的房屋之破旧:太阳出来了,屋里都是鸡蛋大小的影子;下雨了,摆满了承漏的小瓦罐。“钵”字也从“缶”从“石”。

    竹 ,用来舀水与其他液体的容器,竹制的叫“竹 ”,专用以漱口的叫“荡嘴 ”“口 ”,用以舀取豆酱的叫“豆酱 ”。《玉篇·瓦部》:“ ,居悚切,瓶也。”《广韵》上声肿韵,“ ,缻也。”居悚切。《集韵》上声肿韵:“ ,瓶也。”瓶是古代用以汲水或盛酒浆用的小容器。汉·扬雄《方言》卷五:“缶谓之瓿 ,其小者谓之瓶。”瓿、 、瓶等字皆从瓦,是古代不同大小、形状也略有不同的盛液体的器皿。

</zao2(走)。篱,《广韵》平声支韵:“篱,笊篱。”吕支切。支韵字有白读作

你是本文的第822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6、12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