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潮瓷外销旺 最新 图1张
                                   ▲清代外销潮瓷,金彩大盖海碗

  进入清代以后,潮州没有经过很大的战火,世祖顺治三年,潮州的南明官吏纷纷投降清朝。但是,郑成功已经控制着南澳和沿海的贸易,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在台湾仍然控制着东南沿海与清朝进行三十多年的武装对抗。

  在台湾出版的《十七世纪台湾英国贸易资料》中得知,清圣祖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郑经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贸易协定,要求每艘前往台湾海峡及沿海海域的英国贸易商船,必须载有火药200桶,火绳枪200支,英国铁100担,到达濠港与郑氏封的潮州知府丘辉交易,然后由丘辉发其证票,才可往其它港口进行贸易。丘辉在达濠置市廛数百间,控制着韩江陶瓷的运输外销和沿海盐运。从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35年的时间,郑氏集团主控潮州经济,堵住南洋大米的输入,致使粮食十分紧张,陶瓷产品只能与丘辉的官府换取大米,致使清朝廷在沿海“迁界”,制造纵深50里的无人区。严重地破坏了整个潮州地区的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十分苦难。

  公元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台湾郑氏与清廷讲和,海禁解除,人民回乡生产。这时候,随着海上贸易的恢复,潮州的经济出现很大的飞跃。当时,《澄海县志·埠市》就记载着:“自展复(指迁界复原)以来,海不扬波,富商巨贾兴贩他省,上至津门,下通台厦,千艘万舶,悉由澄海分达诸邑,其海南诸郡专输米石者,尤为全潮所仰给。每当春秋风信,东西两港及溪东,南关(澄海),沙汕头,东陇港之间扬帆捆载而来者不下千百计,高牙错处,民物滋丰,握算持筹,居奇屯积,为海隅一大都会。而潮船往泰国购买大米者,运载出去都是潮州陶瓷器。”

  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鞑靼”号船,船长托马斯福·雷斯特在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1月的航行日记记录,该船每次在潮州运走10万担瓷器,包括成套的小碗和小盘,各式赤口的大盘和汤盆,每10件以100只计算,购买洋银1元,运到菲律宾苏禄,可以卖到2元。而他们在浙江购买50担生丝,每担400洋银,到苏禄才可以卖到500至600元,5000匹土布,每匹购买0.75洋元,到苏禄可以卖1元。潮州陶瓷器的盈利最多。每次运来潮州所需要的黑海参,每担15元售30元,白海参,每担10元售20元,燕窝每斤6元售9元。压舱的檀香木和乌木、桑枝等木材,则按条计算,换取潮州的陶瓷器。

  著名华侨张煜南在他所著的《海国公余杂著》中也提到,在菲律宾苏禄的华侨中(包括福建人和潮州人)他们在当地收购海参和燕窝,但他们所使用都是潮州窑瓷器,因为江西景德镇窑瓷器(算精美带有字款的),每10两洋银,才可以买一套(6件)的茶具,而潮州则可以买到1500个盘碗。

  潮州瓷器向来都是以物美价廉而赢得海外的市场。当时,除荷兰、英国、瑞典的东印度公司之外,还有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到潮州下订单(放模)定购瓷器,所以,清代潮州外销瓷还是十分旺盛。

你是本文的第976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9-09-06
作 者: 洪锦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