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在潮汕各地农村中常见到一种走南闯北、以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手段谋生的行当,潮人称这种行当为“拍锣撑”,也叫走江湖。
   “拍锣撑”,绝大多数为小团体组织,小者三、四人,大者二、三十人,极个别只有一名拳头师父(武术师,下同)。
   他们的谋生方法大致是这样的:首先是打鼓聚众。他们每到一个村寨,便挑选一个既有大树遮荫又较平坦的地方驻扎下来,一俟安顿停当,便紧锣密鼓地敲打起来,以招引乡民驻足围观;二是自吹自擂。由班主或一名资深的拳头师父在大庭广众面前大吹大擂一番,通常是先自报姓名、何处人氏、师出何处、归何门户,然后用手猛打胸脯,竭力鼓吹其拳术之精湛,其祖传秘方药物之灵验等等。
   为更有效地招徕观众,很多师父均采用表演的形式,即左手拿着小铜锣,右手拿着小锣锤,说一句话伴以一阵锣鼓。师父说话尽管有点故弄玄虚,但其绘声绘声诙谐风趣,加上锣鼓渲染,使之富有节奏感和吸引力;三是表演节目兼间卖药。这是走江湖的关键环节,一般情况下,他们每表演一、二个节目卖一次药,反复进行至表演结束,然后便全员出动继续推销他们的“神药”。
   走江湖,“拍锣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并逐渐形成一个较大的社会群体。
   据有关资料记载,走江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走江湖的群体分门别类,名目繁多,它有十二相七十二门,还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和不入流等派别;从狭义上则主要指江湖十二相中的“皮相”,即本文所述的“拍锣撑”卖膏药的流动小团体,潮汕地区最常见的就是这些小团体。
   他们中确有身怀绝技并有祖传秘方良药者,如跌打膏药、肚痛药、解署药、蛇丸等,这些药物对农村常见的跌打、风湿、中署和毒蛇咬伤等症确有良好疗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由于他们送药上门且价钱便宜,故颇受农民们的欢迎。
   一班“拍锣撑”进村,犹如请了一台免钱戏,给沉寂的乡村带来了朝气和活力。
  当锣鼓喧天之际,最高兴和最先跑来“光顾”的是一群天真好奇的孩子,他们似乎很懂事地围成一圈席地而坐,随后一些闲暇的乡民也陆续前来围观,连那些在田里干活的“后生仔”和在溪边洗衣服的姑娘们也闻声赶来看“把戏”。
   这些“拍锣撑”虽然大多是七、八个人的小团体,但其表演也不失多姿多彩,如幼年苦工的武术、惊心动魄的气功和变幻莫测的魔术等等,在锣鼓的喧染下,气氛十分热烈,令人大饱眼福。像这样的“拍锣撑”,每年可见到三、四班。
   此外,还有一种几年一遇的大班“拍锣撑”,它与小班迥然不同,主要有人员多(约二、三十人)、节目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相同的是以卖药赚钱。
   这种大班有文的也有武的,文的是柔情似水的潮剧演出,武的是飞檐走壁的杂技表演,如以“五梅”冠名的杂技团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大班。  

  

你是本文的第1192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日报》2007-11-28
作 者: 方礼豪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