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二代,在澄海300多年的历史中,有过两种“八景”。第一次出现在建县初期。邑人王天性写下了《海中八景诗》,分别是:三峰立笔、双髻凌波、白雪飞涛、红轮出浴、鸣洋雷鼓、破浪风帆、泛渚鸥声、舣汀渔唱。
    这八首诗,全部写海景。其中《双髻凌波》描写莱芜景色:“疑是皇英头上冠,漂流到海化巑岏。沉湘未问当年事,且借南荒障倒澜”。写海潮的《白雪飞涛》:“怒涛飞雪欲翻空,想较胥江势更雄。海贾祗愁风浪恶,那知天意界华戎”。
    王天性的八景诗,写于澄海草创时期,各方面的建设尚未完全就绪,当然乏善可陈。而大海,却是澄海的优势与强项,故王君为之反复吟咏。《海中八景诗》纪录了一个时代的状貌。
    到了康熙二十五年(1686)澄海知县王岱编纂县志,又一次收录《海上八景诗》,不过这次作者为清初邑人陈守镔。陈诗承接明代王天性的八景诗,所列景象完全相同,却没有刻意模仿。他的《双髻凌波》是:“千仞霞明两髻堆,瑶波万顷涌崔嵬。云鬟幻出青如许,疑是湘妃鼓瑟来”。《白雪飞涛》是:“飞飞海水拍天奔,雪浪银涛怒欲翻。见说阳侯犹可狎,迷漫一片肃心魂。”
    《双髻凌波》中,两人均以湘妃(娥皇女英)比喻莱芜神女。《白雪飞涛》则不同。王天性以传说中伍子胥幻化的钱塘江潮作喻,还说商人不能出海,是天意要界定华夏的海疆。陈诗却引出也是春秋时期的阳国侯溺水为海神的故事,说澄海人敢于弄潮,连海神也敢狎玩。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境界。  
    陈诗明显地露出清初的烙印。澄海经历明清更迭,战乱达30年,加上斥地内迁,原地域已成一片废墟。陈君作诗之时,值复县不久,荒凉的澄海,正百废待兴,故而步王天性的后尘,所列八景,全为大海景观。“舣舟”是靠岸小舟,与“破浪风帆”一道,说明此日海禁已开,此外,仍没有一处属于人文景观。
    到了乾隆朝,情况便大不相同。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澄海知县的金廷烈,为澄海列出新八景。经过近百年的建设,澄海已呈富饶景象。金廷烈当然有理由评出新八景了。它们是:玉带飞虹、龙刚钓月、莲洋渔唱、华坞晴雪、莱芜旭日、估舶桅灯、鸣洋雷鼓、冠山环翠。
    这八景,除了“鸣洋雷鼓”与“海中八景”之一相同外,只有“莱芜旭日”写自然景观。再者,“莲洋渔唱”与“舣舟渔唱”有点接近,但已具体写“莲阳”的渔业。“估舶桅灯”也写渔业,指的是放鸡山(妈屿)一带,说明澄海此时的渔业生产是何等的发达。“华坞晴雪”写华坞的盐业生产也上了规模。这属于“生业”一类,并非单纯的自然景观。
    剩下三景,都属人文景观。“玉带飞虹”说的是环城河景色。自复县之后,城墙重建了,环城河也修浚疏通了。金廷烈的咏诗是:“韩江水萦纡,流人城西曲。清浅不容刀,桥影浸寒绿”。金知县的族亲金以均也有咏“玉带飞虹”七律;“澄江抱郭似拖绅,倒挂飞虹照眼新。一水穿城清入画,双桥跨涧碧无尘。人家近市鱼虾贱,海邑知书风俗淳。此地烟霞洵可乐,花前好玩镜中春”。两诗均提到“桥影”或“双桥”,指的是横跨护城河的南桥和北桥,还有三川溪“一水穿城清入画”,水乡澄海城,真是美极了!
    金廷烈咏“龙潭钓月”五绝:“遥夜蟾光淡,寒波镜面平。微开萧院外,清绝钓歌声”。“冠山环翠”是:“郭外一孤丘,平原错如绣。新雨绿鬟开,石罅泻飞溜”。龙潭寺此时已修葺一新,成为澄城第一福地洞天。神山也苍翠似绿鬟,寺庙书院,红墙碧瓦,掩映成趣,反映澄海文化事业的蓬勃景象。
    从明代、清初的海中八景,到清代中期的澄海八景,清晰地展现了澄海数百年的历史沧桑。

你是本文的第1546位读者
来 源: 《家园梦拾》
作 者: 李汉庭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