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荆榛错杂、沙丘起伏的小渔村到“有点商业意义的港口”,再到“华南之要冲、南粤之门户”的全国5大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其巨变在几方小小市区历史沿革图和两张出版日期相距半个多世纪的地图上有着如实记载。

    185年前的汕头还叫“沙山头村”,是几百年韩江泥沙自然冲积而成三面临海的小渔村。在市规划局的一方汕头市区历史沿革图(1914—1969)上,最早的市区仅是几个纵横不足10小划的小方格。据资料记载,今天民族路口至外马路老妈宫的升平路段,当年不过是一条通往船舶停靠码头的小径。

    1861年,汕头辟为通商口岸,居民区才向西南海滩扩展,在1881年沿革图上,市区外形已呈扇形。1888年随着居民区继续向西南方向扩展,“扇”面越来越大,从沿革图上可以看出,汕头埠路网已横向拉开,形成环形放射式为主、棋盘式为辅的道路格局。

    到了民国初期,汕头已初具城市规模,至解放前夕,市区规划也还显得有条理,从1939年出版的“汕头市最新地图”上可看出,当时市区分为工业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有潮汕铁路、车站、码头、银行、公园。据记载,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广州。

    然而,就算当时已名扬海内外的汕头埠,历经百余年岁月,方圆也不过20平方公里。汕头真正的飞跃是在解放后的50年间,市区面积已达320平方公里,相当于1947年前的16倍。其中建成面积已达92 72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5 6倍。1939年出版的五千分之一比例“最新汕头地图”中,中山公园里的苗圃、亭阁、甚至连山石都被清晰地标出来,而在今年最新出版,最为详尽介绍汕头市商贸旅游的交通图中,中山公园只不过一个小绿点。

    新老两张地图除面积和比例有很大差别外,新地图上增加了很多新称谓:“广场”、“大厦”和被称为“园”的住宅区……从那些老地图可以看出,现在南海路一带便是以前海关的驻址。那时候,西堤路是真正的“堤”,海水就在堤下,西堤路设有潮阳码头、揭阳码头。西堤公园和港务监航所当时还是一片碧
波。新地图上,市区东西两端还各“长”出一条“腿”,那就是海湾大桥和石大桥,它将南北两区连在一起。而在西端,一条铁路线就像一个大括号紧贴着市区,那是广梅汕铁路,昔日的潮汕铁路绝不可与它同日而语。

    在最新的汕头地图上,可见一根根横七竖八的新线条———1991年特区扩大范围以来,汕头又新建了金湖路、东厦路、金环路、天山路、衡山路、泰山路、货站东路等70多条道路(路段),向东延伸了金砂路、长平路、中山东路,建成了会展中心广场,新建了金湖桥及5座人行天桥,改造了40多条旧城区道路(路段)。

    汕头的路越走越宽,地图上的线条越来越密,地图出版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如今翻阅地图如同翻阅相册,城市的成长痕迹一览无遗。在汕头继续成熟的历程中,还将增添千万张精美的纪念照……

你是本文的第1241位读者
来 源: INTERNET
作 者: 郭维洪 王秋林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