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4日,于澄海境内的东陇河、义丰河交叉处河滩出土红头船一艘。翌年10月初,又于距此不远的和洲树堤边河滩上挖掘出另一艘红头船。这两件事,新编《澄海县志》有记载,但极简略:“船长39米,宽13米,共拆出柚木板49片。”、“身残长28米,船舷上刻有‘广东潮州府领口双桅壹佰肆拾伍号蔡万利商船’字样,每字45厘米见方。”由于挖掘红头船正是“文革”十年动乱,由该大队自发发起挖掘。从经济利益考虑,目的是拆除旧船板以卖钱,故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沉船出土后即拆毁,大部分由地县的印刷厂收购,给我们留下很大遗憾。笔者当时曾参加挖掘沉船工作,与被邀请前往协助挖掘工作和对船体结构、木材材质作鉴别的国营造船厂技术人员有交往。近30年过去,现根据记忆和留下的资料,追记在东陇河、义丰河交叉处河滩出土的那艘红头船挖掘情况和其后由大队组织的对船体材质的鉴定情况。
    勘  探
    由于这艘红头船完全沉没只是近年间的事,许多目击者还健在,大致位置清楚,故采用土办法。勘察人员用尖直的竹杆在沙滩采取拉网式的捅插,很快就探到了船板,浅的地方不过几十厘米,深的地方也不过一米多一点。
    材  质
    红头船出土地点附近有个地方国营造船厂,在整个挖掘过程中,船厂技术员和工人几乎参与了全过程。经船厂技术人员考证,这39片旧船板,其实还不及全船1/4,舱面部分全部被拆走了,它的长度更是远远长于30米。关于材质,也不是如县志记载的都是柚木,也有其它木材,还有其它“番柴”。有的连技术人员也叫不出它的通用学名。据考证,这艘红头船的肋骨盖板是柚木,舱底是“牛柴”和“糟”,龙骨是“糟”的性质则近似牛柴,它纹理是较粗,坚韧性和坚硬性也较差,很难刨削光滑。在“番柴”中,它的经济价值低于柚木和“崛噜”,但它的直径比较大,可以剖锯成直径很宽的板材,根据技术人员观察,这艘红头船底比较不重要的部位是用“糟”连接的,舱面和船底、船头等需承受波浪冲击的部位则采用柚木。由于易于拆卸的部位已先后几次被偷盗,故残留下来的以柚木为多。一艘红头船最重要的部位是龙骨,龙骨好比人的脊梁骨,我们国内的木航船的龙骨,采用的多是整条的杉木,但这艘红头船所采用的是国内一种非常罕见的木材,工人师傅称它为“崛噜”。一位工人师傅说,崛噜比铁还坚硬,但铁会生锈,“崛噜”绝对不会。他举丁个例子说,以前潮汕地区有些用“崛噜”柴做抬棺材的横杠,不过碗口粗,已经用于几十年,粗粗的麻绳只能在两端上磨出浅浅的沟痕,其坚韧性和坚硬度依然如故。
    这些挖出来的船体残骸,除经拆卸后大部分由印刷厂收购外,该村仍雇人做了一整套家具及办公桌椅,留在大队部以作纪念。
    沉船主人和沉船原因
    由于挖掘沉船的目的只是从经济上考虑,故实际上并无组织对沉船原因和它的主人进行系统的考证。但由于在当时是件大事,参与的人众多,亲目睹红头舶由停泊岸边到沉没河底全过程的人在当时仍不少人健在,故那段日子里东里镇和溪南镇的一般百姓对这艘船的主人和它沉没原因的说法颇多,比较集中的一种说法是:
    抗战以前,这艘红头船一直停泊堤边。其原来主人是月窟人。(笔者补充:在清代,随着樟林南社港的兴起,月窟村的经挤一度相当活跃,航运业和造船业相当发达。据月窟刘氏族谱《刘氏丕德祖世系》记载:“月窟内外乡有红头船十二艘。”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度颇高)其沉没原因,先是因为严重亏本,无法继续经营,停泊岸边,后因长期打官司相持不下而无人管理,导致起初是贪小便宜者拿走甲板上易于拿走的东西,无人出面干涉,也就胆子越来越大,进一步拿走船上易于拆卸部分,如舱盖、桅杆、舵把等物。船体失去平衡而开始倾斜,而后慢慢沉没水中。但因河道水浅,仍有一侧船体露出水面,这时,四邻乡村民,以至东里市内居民,对它多次进行肆无忌惮的拆卸,直至完全沉没。当时,村中一户居民家中的一只椅斗就是其父用船上的舵把制成的。

你是本文的第1294位读者
来 源: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卢继定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