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屿铳城包括猎屿上座和下座两座古炮台,统称“猎屿铳城”。它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海防设施,1989年广东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中国名胜大辞典》,是难得的研究古代军事设施的珍贵实物。细细参观考察,可了解当时的建筑和设施,并获得有益的启示。
    乘汽车沿环岛公路向东北驰行十多分钟,进入深澳白沙湾北向约1公里远的海面上突兀浮出两座岛屿,一前一后,一大一小,大为猎屿,小为虎屿。虎屿在猎屿之东北,面积o.028平方公里,礁岩裸露,峰顶有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石塔,称“龙门塔”。猎屿则纵深入湾,面积o.318平方公里,相当于虎屿面积的11倍。猎屿林木苍茂,海湾波千水深。坐上小艇,几分钟便到达猎屿西滩,从西滩登岸。
    脚踏猎屿硬地,便觉此处海滩与其它地方不同:地势平坦,地面布满被海水冲刷得没了棱角的石块、石板,周围象经过修理一样,中央凹人呈圆形,有少量海水浸润。如果登高下望,宛若一块玉环。这原是一处古炮台遗迹。据饶宗颐《潮州志》载:清光绪四年(1878年)广东总督张之洞令潮州水师提督方耀主建的这一“猎屿新炮台,周约60丈,以石填筑,浮水仅4尺,中辟一圆窝,周20余丈,深约8尺,内安轮盘拟置巨炮于上,燃时捩机轮盘旋转,四面可轰,与海口之秀英炮台同。惜工将竣而停,炮亦未设。” 据说七十年代因围海建堤,这里的石板多被搬走,但仍可窥见前人设防御敌的思想和技术的进步。
    循山路分开茂林秀竹约行30米,便到猎屿铳城下座。这座炮台建于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由南澳副总兵黎国炳首建,清康熙五十六年(17l7年)改建,由于年代久远,炮台已破损严重,但仍可看清它的格局。这是一座外径约l7米、内径11米的环形建筑。贝灰土筑成的墙,高2.5米,厚3米,外环墙每隔3米便开一道隙口,这是炮位。炮台后面是四间营房基址。炮台之前俯临海湾,与深澳总兵府的西炮台对应控制海面,是总兵府正面的一道屏障。
    我们再顺着山路攀登约百米,一座方形城堡挡住去路,这就是猎屿铳城上座。炮台门高约3米、宽2米,用石条石板构筑。进入城内,地面断垣残壁显示曾建筑过十多间营房。城内前后各有一贴墙阶级可登城顶。登上城顶,整座铳城之规模便——目了然:三百多年前兴建、康熙五十六年改建的猎屿上炮台,长54.5米,宽17米,城垣厚1.7米,城高达5米余,设大炮8位。如今整座铳城仍保存较为完好。猎屿顶峰还筑有了望台,“拨兵20名日夜轮守了望”,发现敌情时可烧烟报警。整座猎屿岛的兵防布局,高低、远近,分布合理。这一切都在立于猎屿铳城下座近旁的《猎屿铳城碑记》中记载得十分清楚。明代末期,海寇猖獗,外犯频仍,特别是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船只多次对中国东南沿海骚扰侵略。因此,协守漳潮等处的南澳副总兵黎国炳遵旨修建猎屿铳城以保卫海疆。历史上,猎屿铳城的确也曾发挥过很大威力,如明天启年间,荷兰殖民主义者以3艘军舰直迫南澳,但遥望铳城之戒备,返泊青屿洋,“眈眈三日,不敢犯境。”又如明崇祯六年(1633年)荷兰殖民者先后用大小20余艘战船抛泊外屿,于六月六日突然夹攻南澳,猎屿铳城发炮轰击,烧毁敌人3艘夹板船,敌人损失惨重,狼狈逃遁.即使在外患为烈的清代,猎屿炮台的地理优势和森严戒备,都曾使图谋进犯南澳的外国侵略者望而却步。猎屿铳城作为海疆国门的天然关锁,其功不可没。

你是本文的第2315位读者
来 源: 潮汕旅游
作 者: 柯世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