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河,是东山区东升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行政村。它地处黄岐山之阳,是揭阳市区的中心地带。它北倚黄岐山,南临榕江水,东去不远是揭阳楼文化广场,西南是揭阳市政府所在地。 新河又称“仙河”,在抗日战争时期,其村的老寨门还顶书“仙河”二字。这个名字的由来,颇为神奇。据《揭阳市地名志》所载:传说古时黄岐山上有仙人居住,每逢暴雨,山洪排不出去,就在山坡下泛滥成灾。山上仙人于心不忍,便用宝剑在山坡下的地上画来画去,变成了曲折的小溪,下雨时,水从山坡冲进小溪,汇流入北河,这样,山下便不再受灾。而且,溪河中经常有水,滋润着树木和各种植物。因这条河是仙人画出来的,所以就叫它“仙河”。 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有黄氏移民从潮阳县波美迁来,于仙河之西南面创建村落,名为黄畔围村。至清朝顺治三年(1646),因满人入关不久,大局未稳,反清战争不息,盗贼乘机而起,揭阳地方战火纷纭,黄畔围村遭受兵燹之灾,乡村遭到严重破坏。乱平之后,局势稳定,黄氏另选地于仙河,建新村落。仙河之水,流遍全村,既可饮用又可灌溉田园。仙河于村民获益甚大,是村民的母亲河,故此便以河名作为村名。 后来又称新河,皆因潮汕人的一种口语习惯,把“仙”说成“新”。如“仙春苏”说成“新村苏”,“仙滘村”说为“新滘村”,“仙桥”说为“新桥”。所以“仙河”也被说成“新河”。至1966年,村中为统一一个说法,尊重社会的约定俗成,正式改名为“新河”。 仙河创村后,发展很快,人口众多,不久便成为大村。清朝中后期,有一房在附近创新村,名“新河沟口”,后改为“沟口村”,又一房迁至尖石,创立新村,开始称为“仙河新厝”,后来因寨后有一巨石耸立,形状如锥,人称“尖石”,新村便以石而定名“尖石村”。 现在,新河村主村面积3.04平方公里,人口8113人(据《揭阳地名志》),且都是江夏世家,真可谓大乡望族了。 新河有一别具特色,远近闻名的习俗,就是“做丁酒”。村中有人生了男孩,叫“出丁”,出丁须办酒席宴请亲朋,便是“做丁酒”。 每年正月十五,是做丁酒的吉辰,村中不论宦民,无分贫富,凡于去年内有生男孩者,都必须履行做丁酒这一习俗。这一天,做丁酒之家宰猪杀羊,三鸟堆成山。龙虾赤蟹满筐,山珍海味,拜祭祖先,然后聘厨师做菜,大宴亲朋戚友,人越多越有面子,少的十席,多的几十席。村中有多户办丁酒的,更有比赛性质。潮汕人爱面子,怕输人,所以竭尽所有备办。酒席丰盛,才不会被人看穷,孩子长大,才不会被人看不起,做丁酒是无限奢华,以致有做丁酒而破家的,也有为生阿弟卖阿兄者。当天宴席,村中乡绅仕宦,有办丁酒的都来请。第二天,做丁酒者还要忙着把剩余祭品送给亲戚。 做丁酒这个习俗,解放后曾被认为是一种奢华浪费现象,是一种陋俗被禁止。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逐渐富裕,这个习俗又渐渐地恢复起来。不过规模已小了很多,也比较讲究实际,不再那么奢华浪费了。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