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以为,家乡的社日,堪称百姓的狂欢节。 一过春节,毗邻几个乡镇几乎天天都有村庄过社日,于是鞭炮声和锣鼓声不绝于耳。哪个村庄过社日,人们就如潮水般涌向那里,看热闹,食滂沛,直到二月初二莲华镇的隆城过完社日,这种场面才告一段落。 家乡东里一年一度的社日在农历正月二十八。这一天,工厂歇业,农民停工,大街小巷到处是打扮一新、喜气洋洋的人们,其盛况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 自正月二十六起,就陆续有人到供奉老爷的大宫祭拜。二十七和二十八上午,祭拜活动达到高潮。大宫前的几十张八仙桌上,密密麻麻摆放着各家各户的供品:卤鸡、卤鹅、卤鸭、饼食、粿品和水果等等,琳琅满目,集美味佳肴之大成。人们双手拈香,在案前口中念念有词虔诚膜拜。大宫前离最后一排供桌不远处,辟一安插大香的区域。跻身其间者,无不粗如巨椽,高则动辄在三四米以上,皇皇乎如擎天巨柱。这些大香,是乡里一些发了财的老板供奉的。大宫内外,红烛摇曳,香烟缭绕,缥缥缈缈,给人一种热烈、庄严和神秘之感。 而与大宫遥相呼应的戏台上,自正月二十六起,一台潮剧正热演着。乡间的百姓,平日只能看电视里的潮剧,极少看现场演出的潮剧。主事者体察民意,不演则已,一演就让剧团来个三夜三日连轴转,观众直呼过瘾!三夜三日,戏台下从未断过观众。特别是到了夜里,戏未上棚,戏台下已坐满了戏迷,找不到座位的,就站着看。夜来寒风凛冽,戏迷们却满不在乎。不少戏迷通宵达旦,不吃不喝,坚守在台下,看得如痴如醉。 除了观众和游人,戏台下还聚集着不少小贩,捏糖人的、吹棉花糖的、卖气球和荧光棒的……如七星伴月,散落在各个角落。每个摊档前都有许多孩子赖在那里不走,直到愿望得到满足,才欢天喜地地离开。 正月二十八上午,千家万户的电话和手机几乎都在忙着同一件事:请客!被邀请者一般会爽快地答应下来,也有支支吾吾的,但无论对方采取何种借口,都动摇不了主人的决心——非把客人请到家里欢聚一番不可。 中午时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客人几乎把每一户人家的所有空间都挤满了。客人来得越多,主人就觉得越有脸面。一时间,家乡的上空弥漫着美酒的香味。欢笑声、碰杯声成为此时此刻的主旋律。在许多人眼里,物质互动仍是联结亲情和友情最坚韧的纽带。 下午一时许,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游神开始了——这是家乡社日的重头戏。一听远处响起鞭炮声,吃完饭的人们立刻奔出屋外;一些尚未吃完饭的,也没心思再吃下去了,纷纷离席而去。 游神队伍尚未到来,马路两旁已是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人,一个个翘首以盼;沿街铺户不知什么时候已从三四楼高的天台上垂下一串串红色的鞭炮。终于,十字街头响起了惊天动地的“企脚铳”声,接着,鞭炮声也相继响起。顿时,硝烟弥漫,红色的纸屑随风飞舞。在硝烟将散未散之际,锣鼓声越来越近了,已可以看到游神队伍的先头部队了。游神队伍中除了出现百姓所崇拜的诸神外,还有舞狮、英歌舞、双咬鹅、标旗队、锣鼓班和西乐团等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整个队伍逶迤二三里,一路且歌且舞,夺人眼球。东里的锣鼓班由男女搭配而成,打鼓和敲锣的均年纪轻轻,但一个个身手不凡,在敲锣过程,他们能做出甩锣的高难度动作——把手中的铜锣甩向半空,又稳稳当当地接住,让观众惊叹不已! 一般锣鼓班的前面都有标旗队。扛标旗者清一色的妙龄少女,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一面面五彩缤纷的标旗上都缀着表达人们对国家对自然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的字眼。而出现最多的是“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这八个大字。1949年10月以后,在中国大陆,游神活动曾被禁止过,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项古老的民俗才得以恢复。开始人们只是偷偷地搞,后来才逐渐由地下而变成公开。我以为,游神除了有迷信色彩外,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态。其是是非非,一言难以评说。 入夜,精彩还在继续。老爷在入宫前还要举行“走安”仪式。各位老爷被人扛着,在大宫前的旷埕上快速转圈圈。在每一位老爷的前头和后面,都有些青壮年人手提燃放着的鞭炮串跟着跑。整个旷埕上,一时间硝烟如雾,白茫茫一片,只见鞭炮爆炸时发出的火光在“雾中”闪动。与此同时,在大宫外临水处的烟火表演也拉开帷幕。随着“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火球蹿上高空,随即化成一朵绚丽的烟花,一朵未灭,一朵又现。人们赞叹之声此起彼伏。开始只是一朵一朵地发射,后来是数朵同时发射。当数朵色彩、形态各异的烟花同时出现在天幕上,那炫目、壮观的场面把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 家乡的社日,让人回味无穷!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