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潜能巨大。丰厚的历史积淀为潮州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是粤东地区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地方。非物质遗产资源丰富,潮州音乐被誉为“音乐中的活化石”,潮绣工艺在中国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潮州木雕体现了唐宋以来的工艺传承。在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木雕、潮州铁枝木偶和潮州剪纸艺术等6个项目榜上有名,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各城市前列;近期又有7个项目列入了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示名单。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潮州的历史见证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开发利用,是我们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近年来,潮州市认真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重视文化建设的氛围,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们先后投入2.3亿元,对中国四大名桥之一、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桥——广济桥等10多处重点文物进行了重建、维修和整治。动工兴建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饶宗颐学术馆等一批新的文化设施,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日趋活跃,以光盘生产和动漫制作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潮州的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文化品牌更加引人瞩目。 当前,潮州市正立足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做大做强特色经济、文化经济、港口经济,着力打造“一名城两基地”,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富裕安康的广东“东大门”。打造“一名城”,就是要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将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借历史扬名,以文化张力;围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大品牌,利用“潮文化”发祥地的优势研究潮州文化精华,利用文物古迹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优势展示潮州文化魅力,利用旅外潮州人众多和名人荟萃的优势传播潮州文化影响;不断创新文化体制,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素质,擦亮文化品牌,激发文化活力,努力使潮州文化与经济相融合,与历史传统相承接,与社会进步相辉映,与世界文明相贯通,把潮州建设成为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经济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 综述 潮州文化以继承、发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同时又融汇了古代闽越地方文化和域外文化而独树一帜。潮州的非物质文化多姿多彩、底蕴深厚且富有特色,许多文化品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受各种因素影响,目前一些地方文化品种处于萎缩状态,许多民间文化人才后继乏人,许多珍贵民间文化资料散落、损失,使潮州的民族民间文化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为切实加强对潮州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潮州市已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在普查基础上,建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逐步健全保护机制。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潮州音乐、潮绣、潮剧、潮州木雕、潮州铁枝木偶、潮州剪纸等六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潮州音乐、潮绣、潮剧、潮州木雕、潮州铁枝木偶、潮州剪纸、潮州大吴泥塑、潮州饶平布马舞等八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2007年4月市政府批准潮州工夫茶、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潮州歌册、潮州鲤鱼舞、潮州暑茶、潮州畲族招兵节、饶平采青艺术、潮州花灯、潮州枫溪瓷艺等九个项目列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向省申报第二批省级保护名录。 多姿多彩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潮州市历史的见证和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反映了潮州人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对于弘扬潮州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全市人民的进取心、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潮州—— 充满活力富有魅力的名城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端,与福建省接壤,濒临南海,北回归线从市域南部穿过,气候宜人,物产丰饶。全市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海岸线136公里,总人口252万人,辖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和枫溪区。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潮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文化底蕴深厚,有文物景点7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9处。潮州音乐、潮剧、潮绣艺术、潮州木雕艺术、潮州铁枝木偶和潮州剪纸艺术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潮州是“中国著名侨乡”,现有旅居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潮籍乡亲230万人,遍布世界五大洲。长期以来,广大潮籍乡亲通过投资兴办实业和捐赠福利事业,为家乡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潮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元寺、湘子桥(广济桥)、韩文公祠、宋(明)代古城墙、滨江长廊、人民广场等景区景点令游客流连忘返,自古就有“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的说法。 潮州市是“中国瓷都”,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品种众多。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具活力、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多的陶瓷产区,拥有工艺瓷、日用瓷、卫浴陶瓷、环保瓷、电子陶瓷等多个门类,产品畅销世界各地。 潮州是“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是中国最大的婚纱、晚礼服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年产婚纱晚礼服近2000万件(套),主要出口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智利、墨西哥、香港及中东等地。 潮州是“中国潮州菜之乡”,潮州菜以“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郁而不腻”为特色,以“色、味、香、型”而著称。潮州菜馆遍布世界各地。潮州功夫茶被誉为“中国茶道”,正在影响着更多的地区和更多的人。 潮州还是“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陶瓷、刺绣、木雕、玉雕、石雕等传统工艺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大吴泥塑、灯谜、潮州大锣鼓、木偶戏和布马舞等民间艺术兴盛。 近年来,潮州经济特色发展迅速,形成了以陶瓷、服装、食品、电子、五金、包装印刷、塑料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凤凰单丛茶、岭头白叶茶、烤鳗、潮州蕉柑等名优特农产品享誉海内外,海洋水产养殖业发达。潮州已形成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主要出口产品有陶瓷、服装、机电、食品、鞋类、纺织、玩具等。与此同时,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生态环境良好。能源充足,通信发达,交通便捷,拥有高速公路、铁路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潮州港。 饶平“马舞”民俗传天下 饶平布马舞始于宋末元初,流传于粤东各地。以布马为道具,以“抖鞭走马”、“跳转身”、“抽鞭纵跳”等为主要动作,以“长蛇开阵”、“闯跳四门”、“传花编索”等为主要队形,伴以潮州大锣鼓乐,气氛热烈、场景壮观,适合广场表演。 饶平布马舞始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最先在瓷乡九村(今新丰镇)一带表演,以后逐步流传到饶平县各地,成为广大民众最为喜爱的民间舞蹈。 布马舞的主要道具“布马”的制作程序是:先捏一泥马模型,后按模型用竹片、竹篾扎制成马匹躯壳,再封上纸张,使道具形成具体形态,并用布料装扮成各色马匹,为表演提供主要的道具需求。 饶平布马舞的主要动作有:“抖鞭走马”、“跳转身”、“抽鞭纵跳”、“扬鞭跑马”;主要队形有:“长蛇开阵”、“闯跳四门”、“传花编索”、“粉蝶采花”等,这些动作通过互相变换、交叉穿插,就形成了生动活泼、令人振奋的舞蹈场景。同时,通过配置富有地方特色的潮州大锣鼓作为伴奏乐队,在潮州大锣鼓队铿锵有力和涓涓似水的音击乐声中,使布马舞的表演能够更好地渲染题材与环境气氛。 饶平布马舞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工艺于一体,被誉为粤东民间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成为既有音乐伴奏,又有较为固定的舞蹈表演程式的民间舞蹈。表演上,体现了高度的思想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演技巧,音乐伴奏上体现了浓厚的传统地方特色,道具制作上体现了形象和整体美的高度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成熟的具有饶平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经济投入困难,组织活动受到制约;第二、基本队伍老化,传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第三、因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表演队伍召集难度大。 潮州花灯分布东南亚各国 潮州陶瓷 在百余个国家“安家” 潮州瓷塑制作鼎盛于宋代,明代以后南移枫溪。解放后,枫溪瓷塑得以更快发展,逐渐形成“清新、素雅、细腻、玲珑”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陶瓷一大流派,有“中国瓷都”之称。 枫溪瓷艺利用雕、镂、塑、捏、贴、刻、划、印、压等技法,通花(镂空瓷)、瓷花(寄花瓷)是最具特色的产品,充分展示了枫溪瓷的玲珑剔透、清雅、华丽的艺术风格,令人赏心悦目。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演化有绪。自8000多年前之新石器时代开始,代不间断。枫溪境内周围也有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贝坵遗址及陶器的发现和唐宋窑址的遗迹。宋代笔架山窑(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便有大量人物、动物瓷的制作,为全国同期各窑口所罕见。宋以后,枫溪成为陶瓷生产中心,一直延续至今。 潮州枫溪瓷艺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吸收潮州民间艺术之精华,形成了富于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 枫溪瓷艺的艺术制作手法独特多样。技法上雕、塑、镂、捏、贴、刻、划、印、压等多种,装饰手法也独特多样。人物瓷塑、动物瓷塑有写实、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光彩照人,神韵独具。通体镂空艺术瓷彩通花瓷,与捏塑瓷花结合而成通花瓷花技艺,在国内外瓷坛独步,多层次镂空和寄贴立体瓷花,技艺卓绝。 枫溪瓷艺题材广泛,品种繁多,主题突出,格调高雅,催人奋进。但随着时代变迁,工厂改制,原有创作组艺人星散,不少人为生计改弦易辙,放弃了原先的追求。中青年艺人多数下海,为企业生存发展而奔波,造成瓷艺人才的青黄不接。一批老艺人相继谢世,其他几位代表人物年事已高,独特技艺难以为继,后继乏人。艺术陈设瓷的产量、产值、件数大量萎缩,一些技艺已处濒危状态。 将其列入非物质遗产,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抢救保护,对于保护有突出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瓷艺,保护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艺术,促进艺术的创作、欣赏、收藏、研究、继承和发扬我国陶瓷艺术,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发展地方经济、促进陶瓷经济、文化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潮州功夫茶 承载中国茶道活化石 潮州功夫茶历史始自宋代。有宋张夔的《和徐璋送举人韵》诗句:“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见潮州三阳图志辑稿,卷之四。酪奴是茶的别称)为证。清代中期,潮州人饮功夫茶已蔚然成风。清愈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一书有记述。此时潮州功夫茶已由潮州地区流传至东南亚各地。 潮州功夫茶冲泡程式主要有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掏水,榄碳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技艺。它除了冲泡独特外,以潮州乌龙茶为主要茶料也是其突出特色。潮州功夫茶有不受环境限制,以三五成群共饮而深受人们喜爱。它有着历史文化美学价值,社会家庭文化价值,健身益智价值,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潮州功夫茶已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简化冲泡程式。大多数年轻人对功夫茶不甚了了呈现严重的濒危状况。为此,必须抢救、保护,为创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鲤鱼跃潮州 龙门舞天下 潮州鲤鱼舞极具地方乡土特色,与民众的自娱自乐活动息息相关。它以鲤鱼代表吉祥、喜庆、富足,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潮州历史及现代的民间舞蹈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具有历史价值;同时,鲤鱼舞是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的活动极佳形式之一,具有实用价值。几百年来,鲤鱼舞活跃于人民大众之中,代代相传,久演不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岁月流逝,颇有造诣的鲤鱼舞艺人有的已不在人世,有的现已七、八十岁,真正能舞出原汁原味鲤鱼舞的人寥寥无几,又欠缺资金的投入,因此,鲤鱼舞的承传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扶持;通过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根本上解决传承的困难问题,使鲤鱼舞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千年“歌册”诗百篇 “潮州歌册”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长篇叙事韵文,俗称“笑歌册”,它是从弹词演变而来的。唐朝时,潮州民间艺人根据佛教教义中的故事编写成新的“变文”,说唱时配一弹拨乐器,自唱自弹,称为“弹词”。由于弹词抄本多有错漏。明清时,民间艺人将弹词重新整理后,用木板刻字印刷,装订成册,并广泛流传于民间。人们又称“弹词刻本”为“歌册”。经过长期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它成为一种用潮州方言说唱,且音韵整齐,通俗顺口,故事情节完整,艺术魅力强,深受潮州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它发源于潮州,流传于周边地区和福建省的诏安、东山、云霄等地。 大吴泥塑700年 潮州大吴泥塑源远流长,其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768年。 清代中叶至民国初为大吴泥塑发展的鼎盛时期。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出现以吴潘强为代表的100多名泥塑艺人。其艺术表现手法雕、塑、捏、贴、刻、印、彩得到完美发展。其中贴、印、彩的紧密有机结合形成了很强的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其内容取材于地方传统戏剧——潮剧的主要情节、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人民大众喜欢的题材,另一方面取材与人们生活有关且有意趣的内容。其人物特点组合分为五大门类:第一类即戏曲故事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肖像,多以真人为形象进行雕塑,是名师高手方能如此,有较高的艺术性。第四类为神、佛像,系供人膜拜或观赏品。第五类是儿童玩具,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也称“杂锦”。这五大类中的大斧批、文寸已失传几十年。其制作技艺分为: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五个环节。大吴泥塑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较高的审美价值,较强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民俗活动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并具有在群体世代传承的特点。 饶平采青艺术的由来 三饶饤桌也叫“摆桌碗”、“摆碟”,由古代的饤饾摆设演化而来,是三饶元宵节陈列在街上的传统食品花样工艺。 桌碗的制作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斋桌:①以五谷等种籽组成(也有用果品堆叠成型)。具体作法是把种籽置于碗或盘里,累贴成平面、弧面和圆面,再在上面将种籽、谷、麦、粟等五谷铺列出各种吉祥文字或花纹图案(有在中间插上石榴红花或置一个小形的纸剪团花),穿隙处以纯色种籽铺垫,依放射状铺衬而出,制成后美仑美奂,令人赏心悦目;②以面粉、茨粉等为原料,煮成胶团状,再“以物象形,随类赋彩”,捏染成各种动植物形态,如猪头、白兔、青蛙、鱼、蟹、螺、瓜果,或八仙过海、古代人物、地方风情、各种花鸟虫鱼等,或油光剔透或小巧玲珑,莫不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一类是腥桌:以鸡、鹅、鸭、猪肉或内脏等为原料制成各种艺术造型。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