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方言属于汉语方言中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成份,被人称为“福佬语”或“学老语”。据有关史料载,潮语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主体是中原的古汉语,混杂闽方言,音韵与现在的闽南话大体相同。现在的潮州人与闽南人仍可用一些简单的生活方言交流。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如现代汉语是四声拼读,但潮语仍保留着八音拼读的语音系统;潮语中客人叫人客,母鸡叫鸡母,步行叫行路,铁锅叫鼎,瓶子叫樽等等,古汉语保留较完整;潮语一字多义,一个“食”字,几乎包括了喝、吃、饮、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饮食动作,如食 (吸)烟、食(喝)酒、食(啃)蔗、食(饮)水等。在解放前夕,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胡琏兵团逃窜到潮汕便四处抓壮丁。据说有一个新兵营逃至饶平海山,等船过南澳。潮籍的副官列队点名后,用土调的普通话向长官陈崇龙汇报:“报道,长官‘秦从陇’,士官贼面(7名),士兵司父朗面(460名),铳(请)长官开死(始)训话。”其长官还蒙在鼓里,而潮籍的士兵却开怀大笑。现在,潮语的一整套文读系统,已逐步与现代汉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使潮声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韵,又不致生涩难懂。
    潮州戏,又称潮剧,是宋元南戏的分支,形成于明代中期,成熟于清代,是在广泛吸收昆曲、秦腔、汉调和潮州民间歌舞小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初始的潮音、潮调,保留了很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和明代潮泉腔的唱法,有1975年冬在潮安凤塘出土的明宣德六年(1435年)的潮剧刻本《刘希泌金钗记》为佐证。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了当地的大锣鼓音乐、庙堂音乐和畲族民歌,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潮剧的显著特点是潮风淳朴、行当齐全、腔调悠扬、技巧精妙。其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据统计,潮剧已有1300个剧目及一整套圆熟的说唱表演技艺。“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是潮剧的主要表演特色,特别是小丑,对潮剧擅长的才子佳人戏那节奏沉缓的程式,起到插科打诨、滑稽幽默的调味作用。
    现在的潮剧已有字幕旁白,在潮汕农村仍有广阔的市场,有铁枝木偶、皮影表演的潮剧,很受农村民众的欢迎。潮州戏现仍流行于闽西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地,是广东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曾被列为全国十大地方剧种和七大出国演出剧种之一。潮州市潮剧团还与当地旅行社联合,招来海内外游客到艺乐宫观摩潮剧集锦片段。现经常演出的有《苏六娘》、《荔镜记》、《刘明珠》等80多个著名剧目,有的被粤港两地的制片商拍成电影、灌制VCD片,风行潮汕、港澳和东南亚一带。
    在所有潮字号的曲艺中,最能吸引人的也许是潮乐,因为它既有潮人艺术中典雅秀丽、优美轻柔的普遍特点,又雄壮开阔、浑厚悲壮,具有历史感和心灵的震撼力,不愧“中国古典交响乐”的美誉。
    寻根问史,潮乐始于唐初,“平定泉潮蛮僚啸乱”的陈政、陈元光父子皆精通音律,陈政还曾当过隋朝的协律郎(主管朝廷音乐的官员),以“乐武治化”泉、潮二州而著称。随着中原移民文化的影响和海上贸易的发展,潮乐又不断汲取了中原、佛教和南洋等音乐文化的有益成份,逐步走向成熟。潮乐一般分为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五大类。最为突出的潮州锣鼓乐,是以特有的锣鼓打击乐配以管弦乐演奏的民间音乐,又可分大锣鼓、小锣鼓、苏锣鼓、笛套锣鼓、花灯锣鼓、鼓畔锣鼓等形式,以大锣鼓最具代表性。演奏的内容分长行套和牌子套,长行套采用民间流行小曲,主要用于游行;牌子套则取材于戏曲故事中的牌子曲,如“画眉跳架”、“粉蝶采花”等,多用于室内或舞台演奏。大锣鼓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四乡六里均有爱好者聚集。每逢节庆活动,各地都有以大锣鼓为主体的游行队伍,以彩标队为前导,斗锣分列两边,中间为大鼓,后随管弦乐队,多者达近百人,少者三四十人。每当鼓乐喧天时,万人空巷,成为乡村节日气氛高涨的艺术活动。1957年,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奏,荣获金质奖章,成为我国有一定影响的民间音乐,不少乐曲曾先后灌制成唱片、光盘在海内外发行。
    弦诗乐又叫弦丝乐,以弦乐为主,一般由3至7人组合演奏。这种音乐曲调轻快而抒情,旋律和谐悦耳,特具南派音乐韵味。20世纪30年代,十里洋场的上海,在潮州同乡会的会址,曾有“韩江丝竹社”专门演奏潮州音乐。那时,音乐家聂耳正在百代公司录音部工作。一天黄昏,聂耳从门口经过,忽听见里面传来悦耳的音乐,便被吸引住了。以后,他经常前来倾听,认识了众乐手,并成为他们的座上宾客。他对潮州音乐评价很高,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过去潮乐在演奏时靠配合而没人指挥,经聂耳提议,才由司鼓或二弦手指挥乐队。笛套乐又可分为笛套锣鼓乐和笛套音乐两类,细分则有笛套的大锣鼓、小锣鼓和花锣鼓之别,都属于宫廷音乐的一支,风格庄重而古朴。至于潮州细乐,则是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体而组合演奏的一种音乐,也可以说是弦丝乐的变种,演奏风格清新细腻,韵味无穷。庙堂音乐一般是从事佛事活动的宗教音乐,分香花板和禅和板,各具不同用途和韵味,演奏以特有的弦鼓、象脚拔及其他法器(俗称“八宝”)配以唢呐、笛子等管弦乐器,具有古朴、幽雅、庄重的艺术特色。
    颇具潮声古韵的是流传于民间的潮语清唱——潮州歌册,它是由潮州弹词演变而来的。潮州弹词源于唐代的新变文,至明清时大为盛行,并开始出现一些经过整理的弹词刻本,可供阅读或吟诵,此后根据此种模式而创作的刻本大量出现,由于这些刻本标有“全歌”字样,如《刘明珠全歌》、《吴忠恕全歌》等,故称之为“歌册”。潮州歌册保留了弹词设章、回、目开端及回未有插图、诗以兴叹叙述故事的特点,以潮音平声押韵,多为七字句,每四句转韵,琅琅上口,首尾呼应,易学易记,特别受到识字不多的人喜爱。其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历史掌故、野史传说等。现潮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建国前出版的木刻本100多册,它是潮声潮韵最为原始的历史记载。

你是本文的第1823位读者
来 源: 《潮州文化之旅》
作 者: 张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