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古”,即普通所说的讲故事,这是广东、广西两省对北方评书的称法。而在全国各地,其称法也不一样。东北称“讲瞎话”,上海、江浙称“讲山海经”,四川称“摆龙门阵”,湖南称“说白话”,湖北称“讲经”。  
    北方评书是流行于北京以及北方广大地区的曲种,表演者只有一人,表演时只说不唱,以醒木、折扇和手巾作为道具。说书时要讲究多种技巧,要表、白、评三者浑为一体,听众才会觉得有味入神。说书艺人大多以明末清初的柳敬亭作为创始人。

    潮语“讲古”,是以潮汕方言讲故事,形式与北方评书基本相同,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既有群众自发聚集在一起讲的,也有专门请讲古为业的民间艺人讲。潮汕以前没有像北方一样的专门说书场,故讲古艺人便利用宫庙、公园、广场等人多的公共场所开讲。解放前,汕头的福合埕、潮州的开元寺、揭阳的城隍庙等地都设有讲古摊,亦日亦夜开讲。讲古艺人多为谋生计的穷困文人或败落子弟,每讲到一个段落至精彩处,便停下来向听众收赏钱。听众多为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和小贩。听说书的人,坐其椅子的就必须给钱,但多少不限。若站着听的人,就不必给钱,说书人对此等听众也很欢迎,因为热闹更易于吸引人。说书的传统书目多为长篇章回小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长枪袍带书,如《三国演义》、《精忠说岳》等。二、短打公案书,如《水浒传》、《包公案》等。三、神怪书,如《西游记》、《济公传》等。四、谈狐说鬼书,如《聊斋》等。20世纪30年代的潮州还掺入一些武侠小说,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而在潮汕农村,群众自发的多聚集在闲间、桥上、树下等地,听者也多为男人,因为女人则较喜欢听潮州歌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汕头市各区的文化馆、文化宫大多很重视这一民间文化活动,专门在里面设置讲古厅,进一步加以发扬。汕头市文化局还把流散于街头摆摊讲古的陈四文、徐鸿飞、陈树绵等一批人组织起来,成立汕头市新声说书组,在福合埕开设讲古场,以满足群众文娱活动的需求。1958年成立的汕头民间音乐曲艺团,也把讲古列为演出项目,并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倡导开展讲故事活动,汕头市文化局于1964召开全区讲故事工作会议,使讲故事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潮汕农村也普遍成立文化室,配备故事员。故事内容多为解放后出版的新书,如《林海雪原》、《红岩》、《烈火金刚》等。因此这一时期,潮汕各地掀起一股讲故事的浪潮,讲古者也深受群众所尊敬。但好景不长,“文革”时期,讲古艺人备受冷落,说唱无门。“文革”后,党和政府再次重视文艺事业,讲古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又重焕光彩。

    在潮汕,潮语讲古名艺人很多,有陈四文、王敏、郑永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其中陈四文先生是最为有名的,他讲演时多用“谐音”、“戏白”,配以脚手动作,十分形象生动,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流连忘返。离团后,陈先生仍多次应邀举办讲古专场。

    2000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对新中国曲艺事业有特殊贡献”曲艺家的王敏先生,也是一位深受广大潮人喜爱的潮语讲古艺人。他集潮、粤、客诸语言于一身,串粤曲、汉剧、河南梆子、黄梅戏于一体,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不仅赢得了本土潮人的欢迎,而且还先后出访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并受到一些国家元首的亲切接见,为弘扬潮汕戏曲艺术,团结海外乡亲做出了贡献。

    郑永先生则是一位深受广大听众欢迎的潮语广播评书艺人。他是国家一级播音员,其所讲评书《罗通扫北》还录音传送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海内外听众广播。

    潮语讲古名艺人还有很多,如胡奇、林江、黄泽芳、吴昌炽等等,总之,潮语讲古是潮汕一项深受大众欢迎的民间文化活动,愿这朵美丽之花在潮汕大地乃至海内外盛开。

你是本文的第1984位读者
来 源: 特区晚报 2002.02.28
作 者: 陈卓坤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