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宫.jpg

在红场镇林招村,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三房祠,由于祠堂四周墙壁均刷为红色,名曰“红宫”。这是中共南山临时军事委员会旧址,是红军四十七团成立和潮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旧址,也是彭杨军校第四分校的校址。近日,记者前往探寻这座具有革命历史意义的建筑,采访了解那段红色故事。

★现场探寻 红墙斑驳褪不去革命底色

这座坐西向东的老祠堂已然沉寂多年,斑驳的墙壁、破旧老化的构件都是历经沧桑岁月留下的痕迹。现场有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修缮,据介绍,红宫建筑面积326.3平方米,现整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祠内一厅一天井一拜亭、两廊等建筑基本完好。门口有一处水泥埕,两边建有从厝,大门上方有“李氏祖祠”石匾,拜亭屋顶有彩瓷塑像。该祠如今是当地村民祭拜祖先的场所。

祠堂的墙壁虽已脱落斑驳,但红色革命底色永不褪色。中共南山临时军事委员会、红军四十七团、潮阳县革命委员会相继在此成立,彭杨军校在此开办……这座老祠堂镶嵌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回忆,曾有一批优秀的军政人才、革命先辈频繁活动于此。据资料显示,在历史战火纷飞中,红宫曾在1932年被国民党张瑞贵部队烧毁,成为一堆废墟。1985年,由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拨款和红场镇政府筹资按原样重建主座,两厝包因资金缺乏,尚欠维修。如今因年代较久,缺乏日常修缮,外墙略为斑驳,批荡层多有脱落,祠内有些构件因风化及腐蚀,已显破旧,木构件多有开裂老化。为保护革命旧址,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当地启动了相关修缮工程,现已完成抢险加固等工程,预计将在今年8月份完成整体修缮。

★红色足迹 老祠堂见证重要历史节点

1929年6月,中共南山临时军事委员会在此成立,潮、普、惠三县工农革命军和部分赤卫常备队到此祠集会,宣布成立红军四十七团。团长何石,副团长陈海云,政委陈开芹。分设三个连,一连长陈锦,二连长许炳,三连长吴峰。成立时全团130多人,短枪多支,长枪三十多支。 1929年夏,潮阳农代会在此宣布成立潮阳县农会。同年冬,潮阳县革命人民在东江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下,在此成立潮阳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大刚,秘书长兼党团书记方思琼(方方)。

1930年初,红军第六军第十六师军事政治学校第四分校在此开办。军校开办少年班、吹号班、干部班。后为纪念被国民党杀害的东江特委书记彭湃同志和中央军事部长杨殷同志,中共东江特委决定把军校改名为彭杨军校。随着形势的变化,军校先后移驻于红场镇水头村、叠石村、潘岱村以及雷岭镇麻竹埔村等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