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再过十五天就是冬节,潮族有“过冬纸(扫墓)”、“吃冬节丸” 的民俗活动。

    “吃冬节丸大一岁”之说,颇令人费解。据说来源于周朝历法。周历正月为农历十一月,即公历十二月,按周历算,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这个习俗就这样传承下来。其实,至少从汉朝实行《太初历》起,周历就不再用了,可是2000多年来民间还是坚定地延续这一习俗,不用倡导和宏扬的。

    在我的记忆中,汕头的冬节只有一项活动——搓丸。冬节前夜全家一起搓糯米丸子,冬节早上吃甜丸汤。放凉的汤丸子会变得有韧劲,爱吃这一口的可前一夜煮熟了,留待第二天吃隔夜丸。这天彼此见面问:“食丸未”。吃了丸子的就长一岁。比较传统的人家要将糯米丸子贴在门框和米缸,寓意出入平安五谷丰登。儿时流行一句话“搓丸贴你个大糜鼻”,就源于贴丸子的习俗,有埋汰对方“你想得美”的意思。比如甲乙两人有过节,甲跟乙借连环画,乙不愿意就会回应“搓丸贴你个大糜鼻”。

    汕头的糯米丸一般没有馅。糯米粉和水,搓成龙眼大小的丸子,用红糖水煮熟成甜汤。有馅的丸子称“鸭母lin”这个字为方言,是浮沉的意思,也有人将俩字叠起来写。馅是花生芝麻瓜丁,搓成椭圆形,一定要用白糖做汤。煮熟后就像白鸭浮清水。潮阳人煮糯米丸子时喜欢放苏木薯。苏木薯学名参薯,生长在山脚、山腰和溪边的微酸性黄壤或红壤上。在古代常被视同于淮山。煮糯米丸时放紫色的苏木薯,不仅颜色好看,口感好,还有一定的补脾作用。现在鲜见有苏木薯卖了,不知为何。

    我们全家不喜欢甜食,每逢吃甜食都要备一碟子菜脯“甲嘴”(消腻)。冬节吃丸的习惯几经改良,最后改变成吃一种名字古怪的东西——“牛母塭”。我问遍了周围的亲朋,居然无人认识。

    “牛母塭”是一种糖浆糯米饼。糯米粉做成杯口小的饼子,两面油煎至金黄,放红糖和水熬煮至浆汁黏稠。样子有点像鲍汁焗灵芝菇。入口感觉糯软又有些微韧劲,甜中带焦香。味道要比甜糯米丸好多了。

    “牛母塭”是啥意思呢,且看我望文生义对否。“塭”是滩涂。汕头是海滩上建立起来的城市,现在沿海还有多处养殖虾蟹的塭田。我们小时候经常吃到的“跳鱼”就是一种窜跳于滩涂中的小鱼。汕头从前还有一个叫东方塭的地方,就在今天的东方公园一带。

    由黏稠的糖浆想到泥浆,而想像牛在滩涂泥浆里打滚的“牛母塭”无疑是沿海农耕人家的食俗。至于“牛母塭”和“鸭母lin”均认定是雌性动物,或许跟繁殖有关。

    说到底,传统节俗的一切活动都是先民祺盼丰衣足食的体现。

你是本文的第115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1-12-17
作 者: 尹羊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