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一株静待绽放的文化奇葩 最新 图1张

    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说唱艺术,潮州歌仔在潮汕地区已经流行数百年,尤其深受潮汕妇女的喜爱,被作为“闺中文学”吟唱。2008年,潮州歌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不过,随着时代变迁,这一独特的方言曲艺日渐式微。目前,广东潮剧院、汕头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有关单位,正采取措施进行潮州歌册的收集、保护和传承、研究。而63岁的汕头市潮州歌册非遗传承人的杨佩华老师,则自掏腰包租赁了一片小场地,义务传授潮州歌册的吟唱方式,并说服鼓励女儿加入到潮州歌册的传承和推广中来。近日,记者采访了杨佩华。
    眼前的杨佩华衣着简朴,却有着一副浑厚的好嗓子。她吟唱的《张古董》、《龙井渡头》、《三义女》等歌仔片段,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潮韵十足。据杨老师介绍,自己自小随奶奶在市区华坞村生活。奶奶家藏有好多潮州歌册,且极喜爱吟唱潮州歌仔。耳濡目染,她6岁时就会背诵吟唱一些潮州歌仔。由于嗓音浑圆纯净,她时常为乡亲们吟唱歌仔。潮州歌仔精彩曲折的戏剧情节、婉转悠扬的韵律,让听众如痴如醉,时而悲愤叹息,时而欢呼拍手……也在杨佩华幼小的心灵,播撒下美好的艺术种子。
    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她再也没吟唱过潮州歌仔。但当年的艺术熏陶,却让她与音乐结缘,曾赴俄罗斯深造,成为一名钢琴老师。2008年,一次偶尔的机会,她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一名加拿大人来汕头游玩时,对潮州歌仔产生了浓厚兴趣。儿时的热爱一下子激情迸发。她像着了迷一样,开始搜集潮州歌册,同时,将脑海中记忆的歌仔抄写整理下来,并对潮州歌册的唱腔音韵、曲调旋律等展开新的研究,将“轻三重六活五”等潮州音乐调式与西洋音乐十二平均律结合,进行新的说唱演绎,先后自费录制和发行了古板潮州歌册《龙井渡头》、《三义女》和《张古董》专辑,受到潮学界专家的关注和好评。2013年,该专辑荣获第六届潮学奖三等奖,被北京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等多个学术权威机构收藏录入数据库。她也被申报评为汕头市潮州歌册非遗传承人。
    杨佩华认为,潮州歌册是最具潮汕特色的文化奇葩,对这一潮汕经典说唱艺术的保护、传承和研究,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现已年过花甲的她,深感时不我待。她自掏腰包,在华坞租赁下一片场地,她定期开办免费潮州歌册培训班,培训学员从3岁到70多岁不等。她还组织老姐妹,成立潮州歌册说唱团,上街表演,并多次应邀到韩山师院、市文化馆进行传授教学。目前,她已说服女儿赵晓雁加入到潮州歌册的保护传承研究工作中来。她希望潮州歌册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热爱,让这株静待绽放的文化奇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瑰丽的光彩。
   【小知识】
    歌册,大意为唱歌本子。潮州歌册是指用潮汕方言诵唱的民间说唱(歌仔)本子,是一种民间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潮汕、闽南地区以及港澳台、东南亚、海外的部分潮人聚居区,萌芽于明代初年,形成于明代中叶,盛行于清代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汲取各种戏曲的艺术养分,又融汇了潮州歌谣、畲歌、俗曲的特点,形成独具一格的说唱风格。

你是本文的第61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6、1、26
作 者: 肖彤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