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年间,蓝鼎文《揭阳县图说》载:“揭阳县治,在河之洲。四郊皆洪流,环城胥泽国也。溪渚交流,舟揖纵横,依稀三吴(苏州水城及江南水乡)风景。潮属十一邑,推最胜焉。”明代弘治十二年,揭阳知事车份《玉窖桥》诗云:“北滘通南滘,前溪接后溪。暗(潜流)随潮上下,分绕县东西。”此诗描述榕城多水的特点,有“岭南水城”之胜。榕城除北滘与南滘外,还有马山滘,合称“古邑三滘”。车份诗题的“玉窖桥”,现称北滘桥。往昔桥边有二株大榕树,磐结类柱磉,株似鹤形,枝如连理,长势奇特。此为揭阳八景之“玉窖乔榕”。马山滘位于城东马山,也称“东滘”。马山滘临南河处,河面宽阔,水流平缓,鲚鱼(刺鱼)群集。渔人捕鱼,船由远而近,“欸乃”声起,抛网捕鱼。晚间渔人泊舟于南浦,船灯点点,渔歌阵阵。此情此景,令人想起唐代杜荀鹤“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的诗句。诗人潘友泉《酒泉子。南浦渔歌》词云:“长忆城南,绿绕观音堂外柳,渔舟唱晚起清歌,风月任婆娑。”此为揭阳八景之“南浦渔歌”。
  榕城为揭阳县治,南宋以前称“玉窖”,原是江边渔村。南宋绍兴八年,江苏高邮进士孙乙授揭阳县令。初至,县治设于吉帛(现今渔湖京冈)。孙乙县令深谋远虑,实地勘查,看到玉窖位于榕江中游的“莲花宝地”,黄岐山、紫陌山为屏障,南北河环绕,依山临水,风景秀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他作出“迁址立窖”的决定。绍兴十年,将县城从偏于东隅的吉帛,迁至玉窖。“孙乙迁址,绍兴立窖”,是揭阳历史的划时代事件,从此榕城为揭阳县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当年孙乙县令建城的业绩之一,是修通玉窖溪为“水脉”,北滘与南滘连接,成为贯通内河的主干道。此举奠定榕城水城格局,对后代影响,极其深远。孙乙县令后落籍吉帛,他的后代繁衍京冈、榕城,“南门孙”为县城名门望族。孙乙县令安初辟县治,对榕城的开拓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今榕城南门“孙氏家庙”,建成“孙乙纪念馆”,以表达后人对这位“迁址立窖”县令的缅怀、景仰之情。后因年久失修,玉窖溪日渐萎缩,河道闭塞,水质污浊,百姓饮水成为问题,苦不堪言。明代弘治年间,揭阳县令王恺为解民忧,大规模疏浚玉窖溪。采取措施为扩大南北滘口,挖深河床,沿岸植榕树、栽绿竹,既美化环境,又保持水土。疏浚后的玉窖溪,“宽四丈(古制),两旁路面各一丈”,流水清澈,取用不竭。邑人以“玉窖溪长流,沧桑应共清”赞之,感念王恺县令惠泽于民之恩德。
  榕城人对“三滘通南北,玉窖溪长流”的“岭南水城”载体,既熟悉又感亲切,总能唤起记忆深处的情结,难以忘怀。水城经历八百多年沧桑岁月,依然保持往昔韵致风采。对于先人留下的“水文化”遗产,后人应倍加珍惜。

  

你是本文的第859位读者
来 源: 《揭阳日报》2009-12-10
作 者: 郭伟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