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习俗》 最新 图1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民间丧葬习俗/陈淑君,陈华文著.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中同民俗文化丛书/刘魁立主编)
    ISBN 7-5087-1363-X
    Ⅰ.民…Ⅱ.①陈…②陈…Ⅲ.丧葬—风俗习惯—中国Ⅳ.K892.22
    中同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06858号
    

    我从事丧葬习俗的研究已经十多年,书也出过,文章也写过不少,然而,面对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驳杂的民间丧葬习俗,经常还是一脸的茫然。在一些细节性的习俗上,各地民间充分发挥了聪明智慧,将生活的内容与想象,植入丧葬习俗之中,既表达了人们的“孝”,也为死者建构了另一个世界,又满足了生存者的心理需要。比如,死者移床之后,许多地方有这样的习俗,给死者手中塞入一根枝杖,名曰“打狗棒”,这是让独去黄泉的亲人在路上驱赶恶狗用的。在亲人想象中,死者要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恐怖的鬼魂及各种不可预测的事象,活着的人该有多么的伤痛。一想起三年之前老娘给我去世还在停灵的父亲手中塞入打狗棒,我就泪眼朦胧,除非亲身感受,你怎能体会失去亲人的悲伤和无奈!这时,打狗棒之类就成了伟大的“救助者”——一种让心理获得平衡的支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死丧之俗非常简陋,根本没有人情味,甚至将逝去的亲人遗弃不管,任由风吹雨打野兽撕咬,你还会对生有信心吗?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丧葬习俗是演示给活着的人看的:让你建立信心,看到希望,活着有荣耀,死了有尊严!
    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沉重,才让我们用那些虚拟的、无法企及的和无法验证的想象即丧葬习俗中的封建迷信成分去安慰死去的亲人,而本质上也安慰活着的人。习俗的存在都有其主客观上满足需要的一面,人类本来就是文化的动物。文化,包括习俗,是用以规范人的行为,让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创造。如果人类失去了文化,尤其是失去了各个民族自己创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那人类还有什么呢?
    当然,我们都是有科学知识和素养的人,应该科学地对待死亡以及相关的文化。从今天的重丧习俗来看,有的甚至发展到影响活着的人的生存,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对丧葬习俗除了顺其自然的变异之外,也必须进行有目的的改革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这一点我们是坚信不移的。

你是本文的第2068位读者
来 源:
作 者: 陈淑君、陈华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