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最新 图1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端午节/孙正国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刘魁立主编)
    ISBN 7-5087-1354-0
    Ⅰ.端…Ⅱ.孙…Ⅲ.节日—风俗习惯—中国Ⅳ.K89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6)第106949号
    

    端午节作为中国最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民俗生活中,我们的古人,我们过去的时代,不断地增加端午的节日内容与习俗活动,不断地把他们的信仰、理想和生活习惯融会到节日中。就这样,无数代人的期盼,无数代人的生活、言行组成了丰富的节日内涵,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奉献了一道风味淳厚的文化正餐。
    这是我们生为炎黄子孙应该引以为自豪的节日。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加以纪念、传承与保护的属于我们民族传统的节日。
    自小就已熟知屈原的故事,在每个食粽的日子里,我们的长辈仍然还会讲起为国为民忧患而死的屈原。家家产户的门楣间都要挂上新采的艾蒿与菖蒲,金亮的雄黄粉末着在孩子们的额头和小腿上,雄黄酒摆满亲友欢聚的餐桌上。如何理解端午这个节日,成了人们一年一度节日里最热门的话题。端午,在夏历中是一年之阳的开头,春夏之交,人们所面临的疾病与灾异,特别的多起来。上古时代,由于人们不能弄清疾病增多的根源,也没有很好的治病除疫的措施,就借助他们最可信任的巫术的手段,求吉祈祥,祛病避邪。不过,这些手段并非全无效应,相反,他们凭借大量的经验与智慧来远离灾祸、除病防疫。比如,艾蒿、菖蒲、石榴花、山丹等,都具有祛病的药用功能。而水上送走“诸不祥”  (后为龙舟竞渡之一源)和踏百草,则是积极的开展运动来避除瘟疫。当然,时光流逝到文明时代之后,节日的内容一直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增删,不断的接纳新的时代人们的信仰与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行、仪式。比如,祭祀悼念屈原,把人们对这位忧国忧民的楚臣、著名诗人的敬仰与思念,融入到节日之中,同时又借助屈原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强化了这一节日的影响力,在楚文化的广大地区,逐渐向其他地区传播推广,最终使得屈原与端午节的内在关联,得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不过,严格的梳理端午节的来由,情况更为复杂,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意见往往也不尽相同。归结起来,有三种观点是较为公认的:一是为逃避春夏季气候变换引发的疾病与灾疫而形成的巫术信仰与行为;一是百越族的龙图腾的祭祀习俗;一是夏至的节日风俗。其他的关于这一节日的历史人物传说不是起因,而是节日演化过程中的附会与流变,是特定时代赋予节日的文化印迹,也是民俗传承历史与时代内涵的规律。而传说的加入,不仅有利于节日的传播,而且在文化意蕴上更有利于节日的丰富和生长。当祭悼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一大核心内容时,我们从端午的节日风俗中,也就更加深一层对先贤、伟人的敬仰和理解,更多一份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人文修养。
    所以,多源合流、收纳支脉,应是当代端午节成因的基本轮廓。
    谈到当代端午节,有两个突出现象亟须讨论:一是当代端午节俗的城乡差异;一是当代端午节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所呈现的一些变化。
    当代端午节是在中国城乡发展快速拉开距离的背景下延续的,除了传统基本习俗,如食粽、龙舟竞渡等习俗,也有一些习俗在乡村与城镇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乡村保持的节日风俗相对完整,传统风貌多一些;在城镇则相对零散。乡村节俗更多人情事理的贯注,城镇节俗则成为公众消费的一次促销。此种比较,还须深入到文化之中。乡村社会的农业文化背景仍是强大的节俗动力,尽管也已渗透商业文化观念,但其习俗形式与节日氛围还是以乡村农业社会浓郁的风土人情为主。而城镇节俗所传承的是端午节较为表面、较易于在行为民俗层面得到体现的习俗形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习俗能够从商业文化的角度给以塑造、参与、利用。这些差异客观上加速了端午节的演变,直接削弱了端午节的普遍性、整体性传承。
    当代商业文化日益强盛,乡村社会也几乎被商业化了,这正是需要警惕的社会趋向。人情事理的关爱与体贴,被赤裸裸的商业利益所取代,遵从自然律令与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忧国恤民、舍身赴难的爱国精神、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等节日内涵,都在商业的包裹中冷漠无情地被删去了,人们对节日的模仿与记忆,除了消费与休闲,再没有更多的节日精神享受了。
    同时,引起差异的另一个背景是,随着大众传播力量的增强,电视的普及,网络的覆盖,人口流动的频繁,人际传播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延伸,全球化的观念正逐渐转变为现实,西方社会的习俗与节日,由于渗透了个体自由理想与成熟的商业模式,借助于大众传媒全面影响着中国社会,尤其影响着以城镇青少年为主体的人们的观念与习俗。具体而言,端午节俗也在这一西化风潮中大受冲击,节日的商业化和一定程度的“洋化”,节日的行为习俗增强,节日的观念更为抽象,端午的独特性被浅俗化,其文化个性随之消失,成为一种纯粹商业的时间形式,成为一种人们自由狂欢的变形情绪,成为—个商家喧嚣推广产品的借口。节日文化的民族意义消解了,节日文化的丰富性与创造性被抹平了。
    传统节俗是流变的。商业文化已经成为人类近几个世纪以来最为活跃的文化形态,加之人类科学技术的加速更新与发展,商业观念成了我们时代的核心观念之一。这正是端午节俗商业化的前提,也是端午节俗当代流变的特征之一。
    传统节俗是传承的,在文化精英与主流社会的强化与导向中,在最富于生活智慧的广大民众民俗生活的实践中,传统节日得以传承与张扬。这是一个文化层级之间的互动过程,也是文化养成与习得之间的互塑过程。数以千年计的文化传承,使得端午节俗平稳、淳朴的沉淀下来,民众的日常实践与生活智慧,坚定地继承着古老的端午节俗,信仰着、模仿着、生活着。源自于民众生活的文化精英,时刻在吮吸传统节俗的丰富营养,并以此为提升节俗精神的原动力,把文化意义的发掘视为己任,增添节俗的厚度与浓度,将端午节俗推动着、引导着、深化着。主流社会的进一步认同,借助强大的政治机器与文化政策,将端午节俗纳入到民族国家的文化生活之中,由此,整体的、民族的、制度的节俗得以形成。
    今天,我们以文化保护的名义宣传文化传统,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某种程度上是对优秀历史文化的补救之举,是当代文化声势浩大的前行路上冷静的思考。事实上,优秀的历史文化,其内在的高尚的人类品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在民众年复一年的民俗生活中不断的得到确认与再现,这种实践的、生活的品格,是远远超出所谓文化保护的观念的。
    我们把文化习俗的传承,坚定地寄托于民众。
    当我面对端午节俗的论题,心中既充满了恐惧,又充满了敬畏。所以,真正的端午习俗在民俗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本身的一个节日。民众对于端午民俗的实践与理解,对于端午民俗的日常情感与生活意义,远甚于我从书本、从记忆、从微小而短暂的生活片断中能够了解的内容。希求他们更为深刻的对于端午节俗的关注与思考,以恭谨的心情撰写这本关于端午习俗的书,在于希求他们更为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习俗,从而坚定对于传统文化习俗的实践,坚定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节俗,坚定自己那份源自生活、创造生活、支撑社会的文化能力。

你是本文的第1808位读者
来 源:
作 者: 孙正国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