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第”门楣书卷用工精细

智勇高等小学校校门

仁美里栅门和围墙

“淇园新乡”全景图  (资料照片)

“遗爱”成为“二哥丰”的家风

修缮后的海筹公祠喜迎来客

海筹公祠里的“二哥丰”铜像

后代介绍郑智勇荣光一生

洋楼部分楼体正在修复

访客游览智勇高等小学校旧址

在走访侨宅时,我们发现清末民初潮汕地区出现了“新乡”建设的热潮,华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了当时“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手。

此次走访的潮安区凤塘镇“淇园新乡”——仁美里,可谓是典型个案。这是100多年前由著名爱国侨领“二哥丰”郑智勇独力创建的新村落。连片盛满华侨乡愁和乡间传说的建筑群,在新生与历史的交融中,诉说着潮汕华侨深沉的家国情怀,交织着几多艰辛与荣耀。

规模宏大,祠宅学校组成“仁美里”

“仁美里”,俗称“淇园新乡”,坐落在潮安区凤塘镇淇园村西面,甬莞高速从后面穿过。2019年4月入选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仁美里整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25亩,由“三壁联”“驷马拖车”“智勇小学”三部分组成。正面就是“三壁联”建筑组群:中座为“海筹公祠”,两侧各有一座“荣禄第”;公祠与宅第中间各夹一排花巷厝,“荣禄第”两翼各建有两排从厝;最边沿从厝还伸出“五间过”的埕头厝。“三壁联”后面就是“驷马拖车”布局豪宅——荣禄第:坐北朝南,中座三进两天井,两旁各配套两排花巷从厝;后面也是两排后包厝,前为潮式平房,后为西式洋楼。“驷马拖车”西面是“智勇高等小学校”,校门向南。

从高处俯瞰,仁美里四周环绕围栏和高墙,相对独立。东南两边都是穿透式围栏,每20个绿栏杆镶为一肚,一直环绕到西面。围栏内外都种植果树、树木,围栏外就是护宅的池塘,全宅规模庞大、气势恢弘。

仁美里落成时,共有房屋300余间。“二哥丰”将房子分给家族及近亲居住,还以土地和房屋换取外乡人改姓郑而入住仁美里。每人分给田园4亩,房屋2间,未婚的还帮忙娶妻。潮汕歇后语“二哥丰养囝来者不拒”,即来源于此。当天陪同走访的郑章镇,他的曾祖父就是从揭阳过来,分得“驷马拖车”后包厝屋2间,郑章镇也生于斯长于斯,后来新建楼房才搬出去。而郑智勇的孙子、92岁的郑暹荣夫妇至今还住在“驷马拖车”里面。

三进祠堂,孙中山祝寿手书曾挂于此

海筹公祠是“三壁联”的正座,三进两天井,是以“二哥丰”的自号“海筹老人”命名。建造这座祠堂一是为自身立生祠,二是作为其母亲做寿的场所。

公祠榻肚门楼的顶肚,分别是水彩画和加冠晋禄为主题的灰塑。中肚雕塑6幅行书书法,记年落款“时在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可知祠堂落成于1911年。

祠堂分为上中下三进。下厅正在修缮,回字型三山架上的花雕,修旧如旧后重新组装完好,但未上漆。大门后匾镌刻着“通徳之门”四字,扫沙绿颜色艳丽如初。除了甬道上有几块石头折断之外,通祠上下石构件保存完美。中厅和上厅中,各树立4根显眼的八角形点金柱。走进上厅“怀徳堂”,但见“二哥丰”塑像稳坐须弥座上,后帷中的大幅木匾记载着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与点金柱挂联“荣光一世丹心留碧海,智勇双全正气耀青天”遥相呼应。据介绍,宣统三年(1911),郑宅喜庆双逢:大厦落成,郑母八十大寿,“二哥丰”大张旗鼓为母庆生。其时,孙中山特派专员为郑母送来一幅大红绣锦,中间绣着由孙中山手书的大大的“寿”字,上款写着“义母惠存”,下款是“义子孙文”。孙中山送的祝寿绣锦,当时就高挂大厅之上,成为郑家的传家至宝。

朱子《家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老一辈潮人也是“营居室,先营祠庙”。“二哥丰”在营建祠堂时也营建居室,公祠两边各建一座三进三间式的“荣禄第”,彰显自己此前捐银10万赈灾而获得清廷诰赠“荣禄大夫”衔的荣光。

匾镌“遗爱”,仁义家风传后世

离开公祠通向“驷马拖车”,我们随着向导来到“三壁联”厝后空地,郑章镇指着一片坍塌的厝地说:“这里原来是‘三壁联’的后包厝,潮汕沦陷时期被日寇飞机炸为平地,被炸的还有公祠虎畔的埕头厝、‘驷马拖车’的中厅,之后再也没有复建,日军侵华的罪证就这样留存了下来。”

眼前的“驷马拖车”,榻肚门楼全部使用大幅石件构筑而成,门楣“荣禄第”3个扫沙绿大字,庄严大气。顶肚和马面三山架上全部是石刻浮雕八宝图和加冠晋禄图。中肚是6幅隶书格言:“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而意气之盛者,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岁在丙辰年。”这是欧阳修的《相州昼锦堂记》节选,让来访者联想起“二哥丰”“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推开大门,但见门楼内匾镌刻着“遗爱家风”四字。“遗爱”谓之遗留仁爱于后世,这也是“二哥丰”一生所追求和奉行的标准。

从大门楼题刻“岁在丙辰年(1916)”到花巷门、子孙门刻写的“丁巳年(1917)”字样,可以看出这座豪宅是用心设计、用功雕琢、用时打造的,花了“二哥丰”父子不少心思。年过九旬的郑暹荣自豪地对我们说:“这一座豪宅包括仁美里的其他宅屋,都是祖父派五伯郑法才回来监理督建,质量十分过硬!”

经过厅前多处被炸毁的遗迹,郑氏夫妻顿时激动起来,气愤地说:“当年日本鬼子的飞机在新乡投下了10多枚炸弹,使仁美里留下永远的伤疤。”

修旧如旧,后洋楼将揭开“面纱”

游览仁美里,后洋楼和洋校门不能错过。在这里,我们触摸到了潮侨潮人秉承传统文化风范,又善于吸纳异域文明的兼容并蓄的精神。

标配的“驷马拖车”大宅,正座之外,必须配置4排花巷厝和双后包厝。仁美里的“驷马拖车”双后包厝前者是潮式平房,后者则是双层西式洋楼,洋味十足。巍峨的后洋楼一排13连劵,巴洛克的廊廓犹如一座西洋的庄园别墅拥坐在豪宅之后,像极一辆豪华的洋马车。在这里,潮式的“驷马拖车”建筑物,才是真正的有“马”有“车”。眼前的洋楼荒废多年,杂草丛生,藤蔓绕梁,走访中我们也欣喜看到,洋楼已经开始动工修缮,东面的楼体修旧如旧,开始露出“庐山真面目”。

离开后洋楼,我们沿着仁美里南面的“滨江长廊”,来到“智勇高等小学校”老校门前。只见巴洛克的石拱门上,石刻的英文字母、连续的花卷雕塑,以及罗马柱等元素,充满了中西合璧的韵味。1916年建成的智勇高等小学校,当时免费招收学童入学,供给校服,提供住宿。据说,这一乡间学校与广州孙中山总统府采用同一张图纸建设,旧称“小总统府”。

智勇双全,事业显赫建树多

郑智勇(1851—1937年),出生于海阳县淇园乡(今潮安区凤塘镇淇园村)。原名郑义丰,又名礼裕,别号“二哥丰”,晚年自号“海筹”。孙中山嘉其“有智有勇”,赠名“智勇”。

同治三年,14岁的郑义丰到暹罗谋生,在曼谷等地做挑夫和小生意。16岁加入大哥林莽为首的洪门天地会,35岁当上该会的二哥。大哥林莽死后继为大哥,但世人仍习惯称他“二哥丰”。得势之初,恰逢暹王拉玛五世决定开拓赌业新税源,先由一胡姓潮州人承包而失败,继由二哥丰承包全暹京花会(一种赌博形式)厂,形成一个有司库、总管、批脚、保镖、侍者的稳固“网络”。全盛时日进白银35担,使王朝的税款剧增,“二哥丰”也财源茂盛!

“二哥丰”有了雄厚的资本,创办了“郑谦和号”总商行,经营航运(8艘轮船航行于东南亚诸国)、火砻(碾米业)、钱庄、当押、报纸(《华暹日报》)、印务局等。商务机构遍及南洋诸国、日本,以及香港和上海、青岛、厦门、汕头等地。庞大的商业帝国,很快使他成为当年华侨社团最具权威的人物。

由于他对暹罗经济做出巨大贡献,暹王拉玛六世封“二哥丰”“帕阿努越叻差尼雍”(Phra Anuwatrachaniyom)头衔,赐其家族暹籍姓氏为“郑嗟哇呢嗟”(TEJAVANIJA),将挽赐一条公路赐名为郑差哇尼路。

光绪年间,国内发生天灾,“二哥丰”捐10万银元赈灾,清朝诰赠他“荣禄大夫”。

牵挂故土,资助革命热心公益

虽然离乡多年,“二哥丰”对祖国、家园始终记挂于心。

1903年,孙中山到暹京活动,“二哥丰”鼎力资助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并加入同盟会,与孙中山结拜为兄弟。孙中山嘉其品德而书“智勇”二字以赠,郑智勇大名由此而来。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郑智勇派第五子前来祝贺,献5万光洋及象牙雕刻工艺品,后又赠暹币100万铢给广东都督府。

1911年开始,郑智勇在家乡淇园村旁建成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华厦巨宅,包括公祠、洋楼、学校、礼堂、操场、体育娱乐场所和更楼等。智勇小学高薪聘请潮州金中杨柳任校长,首届免费招收3班180名学童入学,开了华侨免费办学的先河。他从豪宅至潮州城和浮洋潮汕铁路火车站,修筑了2条洋灰路,总长约50华里,方便乡邻出行。

1918年初,潮州发生大地震,危及韩江堤防,郑智勇拨黄金38万两,并用他五福公司的轮船运来大批物资,修筑南堤、北堤。翌年8月工程竣工,潮州士绅父老在南北堤防建“郑公智勇纪念亭”和“郑公智勇纪念碑”,以记其功绩!

郑智勇是华侨心中的“活菩萨”,侨界至今还流传“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公”的谚语,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1937年农历三月初七,郑智勇在曼谷逝世,终年87岁。国民政府特派郑揩、胡汉民等赴泰吊唁。临终前,郑智勇立下遗嘱,将在曼谷的大夫第连同大批地皮献给泰国政府。部分物业赠给友人,灵柩归葬故土……

【走访手记】

活化侨宅,扎紧凝聚乡情的纽带

在此次走访中,“二哥丰”独力创建“淇园新乡”的故事让我们“心有所感”。我们的激动不单单是侨领“二哥丰”和侨宅仁美里的魅力,更多的是看到潮汕侨宅保护和利用的曙光而欣喜。

据“郑智勇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郑鑫浩介绍,2020年12月,“二哥丰”的后人和社会贤达自发集资190万元,修缮海筹公祠上厅,铸造“二哥丰”坐像。2022年开始,省政府先后下拨文物修缮资金共计900万元,抢救性修缮海筹公祠中厅、下厅和后洋楼,维修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中。当地政府部门还在积极争取更多方面的资金,投入仁美里的保育活化之中。

侨宅是侨胞“根”的象征、“脉”的传承,保护好特色侨宅是一项留根工程、聚侨工程,不但可以唤起后人对华侨前贤的颂扬追忆,更能激发旅外侨胞对故乡对祖国的浓浓游子意和深深爱国情。省人民政府原参事、汕头市华侨学会会长林伦伦教授曾经建议,采取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合的保护方式,做好侨宅的保护、活化、利用,从而涵养侨情、凝聚侨心、吸引侨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