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时代,有部分入潮先民的后代进入粤东西部山区创业,他们虽比潮汕平原的潮州人晚来几百年,但也创造了耀眼的“半山客”(讲客家话的潮汕人)文明,是灿烂的潮汕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今属揭西县灰寨镇的康熙古村——歧阳,是深藏在大北山脚下的一颗明珠。她是唐代潮阳太守杨云岫的28世孙杨础臣创立的。 歧阳村是20世纪著名的制糖专家杨一香博士、驻沪十九路军少将军医杨妙成及当代著名书画家杨之光的故乡。笔者就在里土生土长,直到19岁离开故土,家乡一木一石,都给我留下难于忘怀的印象。秋日,我又来到这里寻寻觅觅,捡些历史碎片。 孤身踏勘开基 康熙初年,一位30多岁的大汉从榕江上游(今灰寨河)沿着野竹、荆棘丛生的河岸向南艰难地走来。当他来到一个叫“陂洋”的小盆地时,深深为这里肥美的土地吸引住了,这里又是分别通往揭阳、河婆、棉湖的驿道交叉点,交通便利。当时,河滨有袁、蔡等7姓杂居的村庄,还有历史悠久的集市——陂洋圩。他权衡再三,便决定在此开基立籍。这位大汉便是歧阳村始祖杨础臣。 杨础臣选择了——块地势较高的平地搭寮(俗称“老寨肚”)安身,又返回30多里的梅子角把妻儿接来。随后,先着手兴建了一座有上、下厅堂的公厅,供奉了祖宗的神位;又在祖祠左右建筑了几间瓦房,作为固定的居所。这便是今天所看到的位于歧阳村“老寨肚”的古老祠堂,门眉上“杨氏宗祠”几个大字还清晰可辨,门前有两根八角形石柱支着精致的斗拱。祠内为单间二进建筑,作为立籍“迎香火”的祖祠,已是很堂皇的了。祖祠右边,便是杨础臣故居,今已破败,但墙体仍坚实。到了乾隆壬戌年(1742),杨础臣又在距祖祠之北20余米处,兴建了三殿五间过的“杨氏宗祠”,称“衔鳢堂”或“四知堂”。 那么,杨础臣的先祖何时何地入潮?这要从受姓大始祖杨杼说起。杨杼之父叫姬叔虞,周朝时封杨侯,食邑在今山西翼城县西,杼则以侯为姓。后因战乱,杨氏一门到弘农(郡名,今河南灵宝县北)避祸,人口得以延续,固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东汉时一身正气的太尉杨震,便出自弘农。至今,全球杨氏仍以“四知堂”来纪念他。唐代,杨震后人杨云岫赐进士、封谏议大夫,出任潮阳太守。后唐开运元年(944)到嘉应(今梅州)开基,为梅州杨氏始祖。明代战乱,杨云岫的22世孙杨作霖由其孀守的母亲李氏携着,从梅县西郊迁居揭阳霖田都梅子角(今揭西县内)定居,杨础臣便是其后代、大始祖杼公的91世孙。杨础臣活了93岁,他的4个儿子都仟自创村立籍:大郎杨坦昭创“松柏围”;二郎杨史昭立籍“双头社”;三郎杨宇昭建“振熙楼”;四郎杨季昭迁居广西发展。杨础臣还有不少子孙到南洋谋生,今海内外子孙已有近万人。 在杨础臣到陂洋(后改为歧阳)创村之前,杼公的96世孙杨守已从揭阳西北部山区良田乡移居陂洋之北4公里处创内富村。杨氏二脉辗转千里南徙,到陂洋又汇合一地,现同属向阳村。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