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深处藏古迹,学宫文化韵味浓——普宁学宫历经明清,如今亟待修葺保护 最新 图1张

    在普宁市洪阳镇西村,有一座形似宫殿的建筑物——普宁学宫。虽然顶着“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头,但这处文物古迹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由于年久失修,宫中满目荒烟蔓草、断墙残壁,破败不堪。不过,令记者诧叹的是,学宫内仍保留着魏忠贤的生祠和石像。众所周知,阉官魏忠贤死后,人神共愤,建于全国各地的生祠和石像均遭毁坏,而此处生祠和石像尚存,为当今所罕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兼具。
    学宫如今破旧不堪
    据介绍,普宁学宫是专门供奉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庙堂。历经40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岁月洗礼,伴随着孔子的思想和灵魂,它静静地矗立在洪阳镇西村小巷中。走进学宫大门记者看到,学宫屋顶瓦面大量破碎,屋檐瓦片摇摇欲坠,积满着岁月尘烟的颓壁残垣和碎砖败瓦,无不在静静地叙述着学宫由盛到衰的沧桑历程,让人恍觉时空交错,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模糊了界限。
    目睹眼前的败落景象,很难想像这所承载了厚重历史文化的学宫当年的辉煌。据记载,普宁学宫主体建筑依纵轴线排列有照壁、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崇正祠等。建筑面积2262平方米,石雕围栏,梭形石柱,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梁架,建筑风格呈庄重、古朴、大方。主殿大成殿供奉孔子塑像,四周石栏杆石壁刻有“八仙过海”图像,画面栩栩如生。进门右侧有“魏忠贤生祠”,刻魏忠贤石像,宫中还有古井“龙珠甘泉”等。同行的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魏忠贤死后,普宁地方百姓把他的石像从偏殿生祠推下,人们恨恶魏忠贤害人罪重,把石像的鼻梁敲塌。不过,这魏忠贤的生祠和石像在当今算是保存得最为完美的了,非常具有文物价值。
    文物古迹历史悠久
    普宁学宫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61年公布为普宁县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学宫布局对称、规则、方正、直线,从而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布局形制。里面各座单体建筑之间,局部和整体间既有变化又互相协调。
    据介绍,置县之初,未建县衙,必先建学宫。建有学宫,是该地教育发达、人文昌盛的象征。同行的一位村干部对记者说,学宫不但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它的存在,也可以激励学子刻苦读书、勤奋进取。随后,记者查询相关历史资料才得知这座学宫有着不平凡的来历,它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迄今已400多年。普宁学宫沿用至清末,民国后,学宫作学校校舍,民国九年(1920),设为普宁县立第一中学。抗战期间,普宁一中迁往雨堂村,学宫改设为乡镇保甲长训练所。抗战胜利后,曾为普宁一中校舍。
    普宁市博物馆的陈馆长告诉记者,普宁学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历史价值,从学宫的发展经历,可以研究普宁的社会、文化发展历史以及潮汕古建筑技术发展状况;二是艺术价值,学宫的布局、壁画、古树独具特色,屋里有潮汕地区特有的花牙、雕花刻牙等,是研究潮汕书院建筑艺术的宝贵资料。
    全面修葺传承文化
    “由于年久失修,普宁学宫已成危房,宫中杂草丛生,多处屋顶塌下,亟需抢救修复,以保护这一难得的文化遗产。”附近的群众提及学宫现状,不无焦虑。与此同时,记者了解到一个可喜的消息,早在2012年,普宁市政府责成普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查办理此事。之后,文广局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院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于2012年6月开始,对普宁学宫进行现场勘测和修复设计研究。至2013年1月,普宁学宫修缮保护设计方案全面完成。
    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就在日前,揭阳市政协香港区委员陈文洲等24名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对普宁学宫进行重新维修的建议》的提案引起了广泛关注。委员们提议由揭阳市政府和普宁市政府两级政府牵头,对普宁学宫重新维修,并建议发动海内外热心文博事业的实业家认捐。
    学宫的一砖一瓦记载着普宁几百年来的社会发展信息,也是体现普宁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保护这个珍贵的“文化基因”,普宁学宫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普宁学宫早日恢复原貌,使其成为普宁标志性旅游景区。

你是本文的第111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2、22
作 者: 陈文兰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