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芝文
王芝文用微书在陶瓷上作画
历时七年创作的陶瓷箭筒《三国志》
业界大咖和专家学者一起见证王芝文收徒入门
微书古已有之,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却独辟蹊径,创新性将传统的微书写于陶瓷之上,创造了陶瓷微书。2014年,陶瓷微书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芝文成为中国陶瓷微书第一人。
业界曾这样评价王芝文和他的陶瓷微书:“一个人撑起一项国家非遗。”此言不虚。王芝文也多次流露他的忧虑:“我担心陶瓷微书成为一个人的艺术。”所幸的是,这种顾虑终于被打消。日前,王芝文收徒仪式在汕举行,让陶瓷微书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收徒传艺 非遗传承注入“新力量”
这段时间,对于王芝文来说喜事连连。近日,陶瓷微书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栏目,相关视频被网友大量转发、评论,让这项来自汕头的国家级非遗再一次实力“出圈”。不久前,王芝文收徒仪式在汕举行。这是王芝文从事陶瓷微书以来首次收徒,且一口气收了11名。现场群英荟萃,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校长宁钢、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戴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原副理事长王山、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杜佐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叶建新等国内业界大咖和专家学者纷纷发言,一起见证王芝文收徒入门。
30多年来,一直没有正式收过弟子的王芝文,幸福得眉开眼笑。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一直致力于陶瓷微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非遗传承人是国家给自己的一个身份,是一种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责任,希望更多新的力量能加入进来,一起将非遗技艺发扬光大。
和其它工艺一样,王芝文也面临着传承的难题。因为学习陶瓷微书没办法立竿见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不单需要好视力,还要有气力。“这项技艺需要考验一个人多方面的综合素养,如身体条件、心理素质、书画功底、美术基础、文学素养、陶瓷知识等。”王芝文感叹,对陶瓷微书感兴趣、想学的人不少,但陶瓷微书对从艺者的要求颇高,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要找到合适的传承人实在不容易。
“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新鲜的血液,新鲜的力量,我在传授技艺、培养传承人方面主要看重两方面,一是人品,二是对方是否真的喜欢陶瓷微书。”王芝文说,“德艺双修、知行合一”是他对徒弟们的要求。
如今,让王芝文欣喜的是,门下这1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徒弟,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超过一半,大多已经做出个人的成就,有的已在省级和国家级的项目上获奖,而王璐冰和林赜这两位弟子已被评为汕头市市级非遗项目陶瓷微书的代表性传承人。
潜心创作 30多年与“清冷”作伴
熟悉王芝文的人都知道,这位有着精巧工艺的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像一位温文尔雅的朋友。其实,王芝文一直都是那个“做艺术,切记不能急功近利”的手艺人。多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他早已习惯与作品日夜陪伴的清冷时光。对他而言,艺术是超越了名利的追求。
“陶瓷微书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灵性和天赋,但这些一定要和勤奋结合起来。”王芝文告诉记者,小时候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买不起宣纸,他就经常用毛笔蘸清水在红砖上面练字。对红砖练,只能悬腕写字,不知不觉练习了“吊笔”,为微书打下了入门的基础。
说起与陶瓷微书结缘,王芝文说他从小就练习书法、喜爱国画,对古代经典著作探究的兴趣浓郁。上世纪80年代末,刚刚20岁出头的王芝文从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就此与陶瓷微书结下了永久的缘分。
将微书应用到陶瓷上,源于另一门传统技艺——鼻烟壶内画。王芝文运用当年在工艺美术学校实验工厂学到的彩瓷调料的知识和经验,别出心裁地配制出专用釉墨,创造出特殊毛笔。由此,微书重生于陶瓷之上,成为了当代人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潮汕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9年,王芝文将自己的首件作品《古文观止》首次送出国门,越洋到新加坡参展。一个十四英寸的陶瓷笔筒上写满了微书,这种集诗、书、画、器于一体的创新艺术作品立即引起轰动,成了全场亮点,一炮而响。
这些年来,创作之余,王芝文十分注重对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竭力让陶瓷微书走出潮汕,辐射全国,走向全世界。至今,他的作品获国家级金奖四十多项,也曾先后赴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五十余国参与文化交流和开设个人作品展,多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紫光阁、美国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希腊科浮亚洲博物馆、沙特吉达赛菲娅博物馆等机构收藏,让更多人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艺为魂 每件作品都要有故事
谈起微书艺术,王芝文说,陶瓷微书的创作有别于微雕、微刻需借助放大设备,而仅凭裸视用特制毛笔书写,再烧制而成器。由于字型很小,且在光滑的瓷面上写,手必须稳之又稳,双眼要目不转睛、专注瓷面。手只要一抖动,一个字可能就挤成一个墨团,因此说,写微书是心、手、眼三者完美结合的绝活儿。
专访王芝文,陶瓷箭筒《三国志》成为浓墨重彩的必谈篇章。凭着对名著的深刻理解,王芝文以娴熟的技术、精巧的构思,在箭筒的外壁写下整部《三国志》,一共是35万多字,相当于一平方厘米写下50个繁体字,让人“叹微观止”。这件巨作是王芝文陶瓷微书艺术馆的镇馆之宝,2006年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让他誉满海外。
“一路走来,真的很难。”回首过往,王芝文无限感慨。创作《三国志》历时7年,这个过程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虽困难重重,但他还是在每一个深夜里咬牙坚持了下来。“尤其在作品烤制后开窑那一刹的忐忑。”王芝文说,还有收获的喜悦,这种复杂的心情简直无法用文字来表达。
至今,王芝文还清晰地记得,《三国志》出窑的那天下着大雨,他从家往窑场一路狂奔,“老远看到它,上去就一把抱住了,脸上泪水和雨水流在一起”。王芝文说,那一刻,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和骄傲,他坚信自己能够在这条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
“艺术最终表现的不是技艺这么简单,而是文化内涵。”王芝文说,每件作品都要有故事,他希望自己每一次创作都有新的突破,但这很难,有时需要很长时间的酝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作的《资治通鉴》《倾国艳》《论语》《精选唐诗》《道德经》等作品,微书与山水国画结合相映成趣,显得古韵十足又不落俗套,每个作品都引起轰动效应。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上,王芝文获得“中华十大绝技”称号。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这么多年来,王芝文以弘扬发展陶瓷微书为己任,近日又将应西班牙皇家艺术家协会邀请赴西班牙举办陶瓷微书作品鉴赏会。“非遗保护传承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王芝文说,收徒拜师仪式圆满举办,他们将在国内组织一场陶瓷微书师生作品巡回展。当前,全社会都在弘扬“工匠精神”,他将继续承担起非遗延续与发展的重任,以“艺”为魂,不遗余力,续写陶瓷微书艺术的崭新篇章。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