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联彰显潮商精神 最新 图1张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一直令人喜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雅俗共赏,源远流长。
    其所以为人喜爱,除了有着美丽的艺术形式,我们更看重的却是它深厚的文化内蕴,更看重的是它激励人的精神力量。
    自古到今,优秀的对联就是引人入胜的美丽风景。优秀的对联数量不少,可以说代有妙联,争奇斗艳,春兰秋菊,各美其美哉。不过,我所最欣赏的,却是一短一长。短者是湖南岳麓书院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长的是云南滇池大观楼上的长联,都堪称佳构。但比较之,我更喜欢的还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这副对联,其短而有味,简能驭繁,深获我心,而尤其好的还有它的易记易懂。
    近日,我读到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的位于潮州砚峰书院内的潮商名贤祠门联:“三江出海,一纸还乡”,竟也有意外之喜。这几乎可与以上的岳麓书院门联相媲美,成古今之映照,足称前后相辉映的妙联。
    此联初读易草草阅过,可是难以忘怀,当细细品味时,则言浅而旨远,简而有味,意蕴深长。如此之联,丝毫不逊于古之名联。
    依我之见,此联之好,一曰:巧。“三江”与“一纸”,“出海”与“还乡”对得工稳,虽是奇巧,却不纤弱,反如信手拈来的妙手天成,对得自然,可谓天衣无缝。写文章的,即做对联者亦然,总是寸短寸险,越是写得短的越难;而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要言不繁,却每每是让写作者深为之苦恼的。但这副对联,却面对此二难,而能兼得双美,可谓难能。此其二也。其三呢,即是切题。“三江”固然是指流淌于潮汕大地的韩榕练三江,但我想,却也不仅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潮汕三市,还应该包括兴梅地区和闽西地区。这是实指,却也是虚拟。于此,我们会联想到许多商家喜欢挂的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个“三江”,最早可溯源至《尚书》,其中有句曰:“三江即入,震泽底定。” 或者于此具体语境里,“三江”也是实指,但随着历史的推移,历代对“三江”之解说已各有不同,因此它就更具一种象征性的意义。而此联之运用,我想,在这里更多的是取象征性的意义。如此,是既见历史底蕴,又十分准确,正是借古喻今的一种活用。与之相对的“一纸”,或者是指侨批吧?这是信和汇兑的合二为一,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凭证。国学大师饶宗颐有颇到位之论述:“徽州特殊的是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潮汕能够与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丰富,从中可以了解到祖国与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家庭的家情和侨胞与他们眷属的亲情,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历史资料,与典籍文献互相印证、补充典籍文献记载之不足,可谓是继徽州契约文书之后在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发现。”——于此可见其文史价值之高。故“一纸”哪是如纸之轻?其背后有着沉重的乡愁与深厚的文化,饱含着血与泪的艰辛的故事和拳拳的游子情怀。
    虽说言简字少,而此联的内蕴倒是深远的,也耐人寻味。这是依托在博大而悠久的中华文化之上的精华浓缩。其背后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浩荡雄风,有着神州壮美河山的激越诗篇;而前方则是翻腾云水怒的大海,是众多潮商在异国他邦的拼搏和奋进。
    我们总在探究潮商的精神,说是“红头船精神”,但究竟要如何概括?我想就在这短短的八字对联之中,它已经高度概括了。无非是一个“出”字,一个“还”字。“出”是杀出一条血路,是穷则思变,是一种进取,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几百年来,多少走向世界的潮商,无不如此。他们的心里都充满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是一份赴死的慷慨,是如江之向海,势不可挡,于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倒闯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而“还”则是另外的一种情景,这是对故土的难舍,对亲人的眷恋。哪怕千山万水,走得再遥远,可是他们的心始终牵挂着故国——家,情难自已。当然,千几百年来,远走异地的人们能够回来的,毕竟少数;他乡当作故乡的,倒是常态。于是,联系乡情的纽带就只有“一纸”侨批了。这里的“出”与“还”是一对矛盾,在矛盾中挣扎,他们的感情熬煎,正跃然纸上。
    但是,人首先得活着,生存才是硬道理,于是他们选择了漂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直面人生,这就还得具有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这是鼓舞他们前进的力量。
    而不管走得多远,我知道,他们的心里总有诗意的向往,——“三江出海”的悲壮激烈,最后总得落实到了“一纸还乡”的安妥。这是一种叶落归根的精神的寄托,更是潮商以诚待人,见义勇为的实物见证。
    而为潮商立祠,可以说是一种创举。自古以来,商人重利轻义的误解深入人心,为商人建祠的更是罕见。这次潮商名贤祠的倡建,正是对潮商的正名,还他讲信怀仁,重义重情,勇于拼搏的真面目,这是对潮商精神的褒扬,也是对潮商的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意义是很大的。因此,这里的“一纸还乡”,我想或者就还有另外的涵义了,即是李闻海先生所说的,其中就还包含着为潮商名贤树碑立传的意思。——这也是对在外漂泊,心向故土的潮商群体的一种安慰。
    建立潮商名贤祠,以及为潮商群体著书立传等等,都是对潮商精神的弘扬,这也是砚峰书院山长李闻海所一直致力的“潮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作为我国四大商帮之一,潮商既有与其他商帮脉络相通之处,就是都有着在儒家文化浸染下形成的精神底蕴,却也有异于其他商帮的独特者。究竟是什么?或者这就值得我们的进一步研究了。于是,对潮商的研究,尤其从文化和历史等学术层面上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就显得很有必要。我想,对于“潮商学”,我们一定要从如此的高度上来充分认识,才能真正估量它的价值,以及其对当下产生的积极影响。
    如此看来,一副短联,当然远远不够;不过,它却给我们敞开一片神奇的天地,诱发我们的思考和研究。这是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或者,这就是这副对联所指向的意义。

你是本文的第109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8、27
作 者: 林伟光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