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台上的古炮造型
斑驳的炮台围墙充满了岁月的痕迹
通往大莱芜炮台的石阶路
炮台内部石阶可通往围墙顶部
古堡夕照亭上的石刻记录了炮台的前世今生
炮台内原有的营房已损毁,只留下地基残迹
大莱芜炮台位于澄海区莱芜岛上,与南澳岛隔海相望,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营汛,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坚固结实,是一处难得的军事建筑遗址。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方型炮台,粤东规模最大最完整
要到大莱芜炮台,需拾级走完一段长长的石阶,石阶两侧有新修的白色栅栏,围护着茂盛的参天林木,越往上走,灰色围墙和朱色木门隐约渐现。
登完石阶,炮台巍然耸立于眼前。只见围墙上布满了岁月的沟壑,长满了不着地的植物,充满着古朴沧桑之感。据大莱芜炮台遗址上的石刻碑文记载,大莱芜炮台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原建筑物周宽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内设有炮位八个、署五间、营房二十三间,配把总官员一名,士兵四十二名,战马一匹,坐骑三匹,艍船二艘。炮台高5.2米,长52米,宽26米,占地面积1352平方米,是粤东地区古建筑方型炮台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穿过朱门,进入炮台内部。现如今炮台内原有的营房已损毁,只留下地基残迹。东南角又有一道石阶,可以直上炮台围墙顶部。围墙是灰沙夯成,历经风雨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围墙上有一个方台,与炮台围墙连成正方形,原设有瞭望哨和炮座。炮台围墙厚度约2.5米,上面有人行道,道宽1.8米。这里安放着两尊古炮造型,居高临下,面向大海,仿佛是当年边防官兵严守海防的历史重现。
海防要冲,曾经金戈铁马御海寇
莱芜岛是闽粤海上交通必由之路,历来是粤东海防要冲。相传明末郑成功就曾在这里驻兵。而清嘉庆《澄海县志》中又记载了两则官兵在莱芜岛上大破海寇,立下战功的事迹。
据记载,明隆庆三年己巳(1569年)夏六月,兵部左侍郎刘焘“大破海寇曾一本于莱芜。”总兵郭成赶至莱芜配合战斗,用莱芜火炮轰碎海寇船只,曾一本投水身亡,被戮尸枭首示众。
另一则是明崇祯四年(1631年),福建海寇李之奇率领十艘船只,从莱芜进入南港,意图入侵澄海,莱芜营汛与内地官兵联合,由当时的知县吴载熬在南港附近的东溪建铳城,与副使、参将等对海寇进行围剿,俘虏敌人三百多人,海寇李之奇败走南澳,后被歼杀。
鉴于莱芜岛在战略、交通上的重要位置,清康熙年间开始正式设置海防营汛,兴建莱芜炮台。大莱芜炮台属清兵防南澳镇澄海协左营,和东面的南澳右营五屿,西面的放鸡山营汛,南面的蓬沃达濠营,北面的镇标右营形成掎角之势,扼守潮州、澄海出入门户,是古边防要塞之一。驻守这里的官兵,保护着沿海渔舟、货船的交通安全。
建筑遗存,成爱国主义活教材
随着历史发展变迁,炮台已不再作为战时工事,但这处古炮台遗址,却是海防史重要的见证,成为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对大莱芜炮台周边环境、道路进行修缮,构筑石级及介绍历史的碑亭,便于更多的参观者来到这里追寻海防历史。
古堡夕照碑亭上的石碑文介绍了这一海防营堡的前世今生,同时也成为一处新的景观,在这里,可以远眺腊屿和留仔岛,以及市区林立的楼群,近览海湾归航,还可以感受到当年金戈铁马、驱倭戮寇的历史画面。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