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屋的墙体一般都是用“版筑”(潮人称为“舂墙”)的形式筑成,这种建筑方式十分古老,在《诗·小雅·斯干》就有“筑室百堵”而“约之阁阁,琢之囊囊”的诗句,其意言筑墙之时,以绳子约束缚住夹板,束板“阁阁”作响,后投土于板内,以杵夯筑之使其结实,筑时发出“囊囊”的响声。《孟子》在论述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前,也先举例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指商朝名相傅说原是从事版筑贱人,后被举以为相的事。宋代建筑名著《营造法式》中对古代夯土版长有详尽的记载。这种筑墙方式在中原流传了相当长时间后,终于在明清时逐渐被砖墙所取代,以致于日渐式微乃至最后失传,但却成为潮汕的主要筑墙方式而延续下来。
    潮汕筑墙按材料分有两大类,其一是用贝灰、河砂、生土掺合而成的“贝灰砂”三合土夯成的“灰墙”,在盛产贝壳的潮汕平原,只要将海滩上的贝壳收集起来,经碾碎、烧制、发酵后即可制成一种粘合力甚强的“贝灰”,其作用类似于今天的水泥,用于筑墙或制成一种长30厘米,高宽15厘米的 “灰土结”(也写做“灰涂角”)土砖垒墙,不但坚固而且轻巧。但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因“贝灰”难寻,成了“奇货”,故只能以红土掺合竹盘和糯米汁等,发酵成“熟土”筑成了“土楼”,故其墙体粗糙厚重。由贝灰砂筑成墙体,如再抹以灰泥,用石磨平,即可成为一种光洁平整,晶莹如玉的“坚如金石”的“灰墙”。“灰墙”极其坚固而轻巧,“即遇飓风推仆,烈火焚余,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界过惠州、嘉应,虽间有之,然不及潮州远甚”(清乾隆《潮州府志》)。一般“灰墙”只有二三十厘米厚就够了,其坚固的程度连铁钉也难以打进去。比之墙厚过米甚至接近一丈的土楼,其材质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由此看来,热衷于用贝灰砂“三合土”的潮人似乎对用砖砌墙不感兴趣,有人因此怀疑潮人的烧砖技术,但考古学证明,在可能是汉代古揭阳郡郡址的澄海龟山,已有第块长约40厘米、高20厘米、宽5厘米的汉代的红砖青砖出土,而且制砖的技术十分高超。潮州归湖镇乌石岭东晋墓也有泰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的纪年砖出现,揭阳新亨镇落水金钟山的龙东溪帝,更发现了唐代大型的砖瓦屋遗址,一些现存的元代以后的民居也有用砖的实例,可见潮人对于烧砖砌墙,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是什么原因使潮人舍砖墙而热衷于版筑呢?可能是因为烧砖要用质地较细的田土(俗称“隔土”),浪费大量肥沃土壤,这对人多地少,视土地为生的潮人来说代价太高了,且潮汕平原亩产量一直高居全国榜首,水稻一年三熟,再加上水旱轮作、间种套种,最多可一年八熟!这些奇迹使潮人博得了“种田如乡花”的美誉,也使小小的潮汕平原能以全国千分之一的土地养活百分之一的人口。这是贝灰砂“三合土”的发明保护了农田的肥力,是现代禁用红砖砌墙的先声,是聪慧的潮人对世界的贡献!

你是本文的第1894位读者
来 源: 《潮汕老屋》
作 者: 林凯龙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